供料预学在高年级品德与社会问导课堂中尝试与思考.docVIP

供料预学在高年级品德与社会问导课堂中尝试与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供料预学在高年级品德与社会问导课堂中尝试与思考

供料预学在高年级品德与社会问导课堂中的尝试与思考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小学品德学科的问导式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供料预学是关键的一步。文章结合实际案例,从供料预学的来源、设计过程及效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供料预学;品德与社会;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013-0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不能将过程和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自主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面对通俗易懂的教材,学生往往看过就知道答案,如果照本宣科,课堂不“活”也不“动”,课堂学习效率自然低下 在基于问导式课堂的背景,如何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不断摸索中,笔者尝试进行供料预学的学习方式,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供料预学就是学生依据提供的文本学习资料,在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以鄂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祖国真大”一课为例。本课由3个页面组成(如图1):教材首先以中国地形图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祖国的“大”,进而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并填写;最后,通过呈现生活场景来发现南北温度的差异,以及气候、地形的差异,对各地的生活生产的不同影响。这一节课的内容非常多,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自主探究并学有所获,就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研读教材后,教师将内容进行提炼,形成了第一次活动设计 【第一次活动设计】 以上由4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一”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感知,从学校到祖国,通过生活范围、地域的不断扩大,初步感知祖国的大。同时,通过比一比和算一算,比较世界各国的陆地面积和绵长的疆界线,进一步感知祖国的大。在“活动二”中,通过南北温差大和东西有时差的对比体验来探究祖国的大。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中国地形图,所以在活动中,主要以地形图为主,指导认识地形图,找一找并填写地形,同时结合图例想象地势的特点 笔者发现,第一次的设计是基于对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删减,补充的内容是“东西有时差”,教材中提到了最东端到最西端相距5200千米,因而将此内容补充进来,并删减各地的生产生活不相同这部分内容,将其作为拓展学习内容放在课后去完成 第一次教学之后,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①活动一的引导过长,基本上还是一问一答。②看似自主,其实并没有完全放开,教师牵引得过多。③师生互动比较少,学习内容基本是点到为止。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还是基于对“问导”理解得不够,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如何解决呢?不妨给学生设定“任务单”的方式。笔者再次研读教材,将内容聚焦到面积、地势地形、海域疆界线这三个方面,以“中国地形图”入手,让学生从图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为学生设定“学习任务单”,结合任务单中的学习提示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于是,形成了第二次活动设计 【第二次活动设计】 由3个活动环节构成,笔者做了一些调整: 1. 去掉了引导环节,直接用地形图引导学生探究,并开课,这样可为后续的学习节约时间 2. 放手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到信息,从而引导归纳并聚焦问题。设计这个环节之前,笔者也预设过学生的答案。比如,当发现地图上的颜色不同时,可以将这个信息归纳到地势这个内容;说到文字时,可以将信息归纳到地形的名称上等,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地形图来发现 3. 将原先删掉的内容放进课堂学习。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教学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祖国的大,也可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这个设计力求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过后,问题又来了:学生能感受到祖国的大,但获取的是冰冷的数据,学生查阅的资料范围很广,但内容比较散。因为将学习内容归结为3个点,也就形成了3张不同的任务单,学生自由选择时肯定出现不同的组选择相同任务单的现象,任务单的反馈只会是少部分点对点的回答。为什么给了任务单,让学生边看书,边学习,边思考,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好呢? 笔者不断反思,不断追问,找出了原因: 1. 任务单的呈现方式过于直接,没有难度,学生不用动脑就可以找到 2. 任务单的内容之间有所交叉,给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 每组任务单不一样,学生关注的只是本组的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不熟悉,所以也不感兴趣,只是听听而已。交流时,只是教师和一组或几组学生互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