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凭祥壮族传统文化.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凭祥壮族传统文化 8.8 万,占总人口的 82.3% ,自古以来,凭祥一直是壮族及其先民骆越人生活的家园,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凭祥市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民歌、山歌、舞求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是民间山歌,民间民族舞求等。 【关键词】: 凭祥市,壮族,壮族传统文化 (一)、凭祥市壮族传统文化 1 、传神的歌圩文化:凭祥壮族人民自古就有爱唱山歌的习俗,传统的村里人常常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歌坡达五十一处,山歌的种类达七种,主要有:《放牛歌》、《纳勒歌》、《拜山歌》、《怀胎歌》、《祝寿歌》、《四季歌》、《情歌》。山歌内容广泛,而以情歌为主 , 还有盘歌、猜迷歌、故事歌等。山歌曲调悠扬支听,音律独特,富有地方民族特色。 2 、独特的民族舞蹈文化:凭祥壮族民间舞主要有舞求舞,它是一种古老巫术仪式舞,是一种民间独特的舞蹈,广泛流传于中越边界一带壮乡村寨。解放前,每到秋后,粮食归仓,各村屯舞巫师聚集一起,跳舞求,以求来舞年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舞求动作优美,内柔外刚,造型幅度大如“行马仰望”、“跑地抖铃”、“踏步转舞”等,加上铃声、琴声、歌声交织在一起,气氛热烈,乡土气息深厚。解放后,特别是进入 80 年代以来,这种民间民族舞求几近失传。 3 、多彩的饮食文化:凭祥市壮族人民主食大米和玉米,喜吃腌制的酸食,如酸菜、酸粥等,以吃猪红、羊红、生鱼片为佳肴。艾糍粑、棕子、五钯糯米饭、生血、生鱼、酸肉、沙糕、糯米饼、蒸粉等都壮族群众爱吃的食品。 4 、奇异的风俗习惯文化:凭祥市壮族男人大都好喝酒,习惯以汤匙敬酒,一醉方休,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农村男女青年的婚嫁时,还保留着婚后分番(即不落夫家)。此为凭祥农村特有的陋俗。不仅壮族新娘如此,就连汉族新娘也如此。婚后逢年过节,或农忙时,夫家才来接回新娘小住几天,直到将要分娩为止。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这种陋习已经渐渐改变。殡葬盛行二次葬礼。每年拜祖坟的日子,壮族人民大都以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期间进行扫墓。 5 、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 凭祥当地传统节日,除了内地各民族一样有着过小年、大年和元宵节等习俗外,还有几个比较特色的节日。即吃立节、佛生节、天祈节、尝鲜节。 ( 1 ) 吃立节。每年的农历正二十九日,凭祥边境地区的人们总要杀鸡、杀鸭、宰猪。采野艾糍粑,蒸糕点,蒸糯米饭等,热闹得像过春节一样。这个节日叫“吃立节”,是一个纪念历史灾难的日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据史料记载,法军攻陷谅山时正是光绪十年腊月二十九日,中法战争结束后,壮族边民们痛定思痛,为了子孙后代牢记国破家亡的深仇大恨,便将这一奇特的年俗沿袭至今。 ( 2 ) 佛生节。相传四月初八是敷佐伯冯三界诞生日,乡村民众此日上山采摘银花、艾叶青等拌制糯米粑,说是吃此糯米粑后,能除疾健身。又传,此日为牛魔王生日,乡下农民均用糍粑喂牛或将糍粑贴在牛角上以示酬劳耕牛,是日忌使牛役耕。 ( 3 ) 天祈节。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相传为花圣母神旦,人们做米粉、糯米粑,带上酒肉到神庙去求神拜佛,求神拜佛保佑行福。民间此日翻晒衣物,用滴有畜血的纸插在田间以避畜害和自然灾害求丰收。农家还用芭蕉叶、莲藕叶喂牛。 ( 4 ) 尝鲜节。与其他有约定的传统节日相比,我们凭祥壮民过十月节可以说是独具一格。各家在十月时不规定哪一天,各自到田间剪回七八成熟的糯谷穗,脱粒后连谷壳一同煮熟,再用舂礁捣,簸出糠。经捣簸后便成了扁形的糯米干饭。其呈绿色,软韧可口。人们用手抓着吃,既可填肚子又能解馋,由于不在统一约定的日子制作,所经村里人无论是谁家做了都会请邻居尝鲜,你尝我的,我尝你的,一直延续到秋收谷粒进仓为止。我们把这个叫作“尝鲜节”。 (二)凭祥壮族传统文化发展状况 1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伴随时代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深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渐趋消亡,原汁原味的山乡田野式的对歌、祭祀、乡土文艺表演日益淡化。近年来,随着南宁民歌节成功的举办,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看,政府看到到了举办山歌节这一行为可以带来经济效益,陆陆续续在各乡镇搭起了“山歌擂台”,激起了不少民众的观摩热情,但由于奖励力度不够,许多身怀绝技的老一辈歌手都不愿意浪费干农活的时间去参加,因而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汁原味的山歌不能展示给更多的人看,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再说,这些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节日,都承担了保护当地特色文化和发展经济的双重功能,但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文化节对弘扬、继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自信心,但举办这些节日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而文化的保护被放到了次要地位,经济与文化出现了错位,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构成了挑战。 2 、由于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