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和文字来回中走进诗人生命.docVIP

在情感和文字来回中走进诗人生命.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情感和文字来回中走进诗人生命

在情感和文字的来回中走进诗人生命   【摘 要】评析英国著名诗人叶芝《当你老了》一诗的教学,认为这堂课是“三方的语文”,是情感发生的语文课。而只有当课堂学习的是语文,课堂发生了与语文内容相应的情感体验,“情感类文本”教学才能引发学生真正的学习 【关键词】情感类文本;“三方的语文”;情感体验;真正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103-02 【作者简介】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南通,226000)副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语文课不好上,诗歌教学更难。顾淋丽老师选择一首外国诗执教、参赛,表现出足够的“教学勇气”,她上出了一堂好课。王荣生教授说,好课的主要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经验。这堂课,师生细致摩挲诗歌的语言及意象,深度浸入诗人始终不渝的情感世界,诗的气息芬芳馥郁,语文味道醇正浓厚,教学内容也无不妥之处,相应经验也获得较为饱满而又和谐的实现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认为,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在情感和文字里走个来回”;诗人叶芝另有诗云:“许多人路过我的生活,只有你走进我的生命。”这堂课渐行渐远,日益模糊,但反复研读诗歌文本及教学设计,回味现场观课时内心为之一颤的情景,却仿佛跟师生一道,在情感和文字的来回中,走进诗人的生命 一、还原“诗教”:让作品成为“三方的语文”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倡导用“还原法”(依靠抽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要素想象出来,作为分析的起点)来解读文本。这里的“还原”指回复或走向应然状态:鉴于客观存在的“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的情形,“拨乱反正”,回复或走向语文课(包括诗歌教学)应然的状态。“三方”是指作者、教师和学生。王荣生说,“我们的语文课程,很大程度上一直是语文教师我认为我喜欢甚至我就是这样的课程”,“个体的教师凭自己的语文知识(亚里士多德称为臆断)在从事教学;学生在学的,完全是由不同语文教师随意择取或任意制造的不同的东西”。基于对这堂课的认真考量,我判定,经由师生深情诵读、潜心体悟和有效演绎,叶芝的诗作最终成了“三方的语文” 首先是“作者的语文”。接受美学有一句话,“作品诞生了,作者就死了”,极言阅读与理解的主观能动性。这显然是片面之词。正如有人说,“哈姆雷特”永远不能成为“哈利波特”;也如学者王岳川所言,接受主体也得受接受对象的制约,这使得他的再创造不至于出现随意性、非理性以及伪审美性。对于我们,《当你老了》不无朦胧意味,但在诗人这里,“所指”却异常明晰,十分聚焦,那就是为他所魂牵梦萦的恋人,是他对恋人有类于中国古代海誓山盟的爱情宣言,是他无法自拔的缱绻之情和自知无果的灼痛之感,是两种气质性格、价值走向所必然决定的生存歧途和生命异路……这堂课有对诗人内心世界的细腻品析,有对诗歌独特意蕴的含英咀华,这些无不“着我之色彩”,又无不是对诗人完整抒情形象的高度尊重,对诗人丰富生命世界的真实呈现,从中看不到任何“臆断”现象,也没有发现为一般语文课所常见的磔碎意象等情形。诗人和作品“就在那里”,他(它)们是西方诗界馈赠我们的一份语文精品 其次是“教师的语文”。教师是特殊的读者,是作品与学生之间的介质与桥梁,还是“协助”作者并“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再建构的人。顾老师胜任这几种角色,她熟读精思,比较鉴别(多种版本译文),知人论世,阐幽发微,较好地实现了与诗人的“视界交融”,不仅把诗人内在情愫完好地传递给学生,俨然成了诗人“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而且较好地表达了基于诗人、基于诗作又富有己见和新意的个人体认与个人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课堂呈现的诗作也是教师自己的一份精神产品,或者说,这堂课是教师参与主演的一幕“诗剧”,倘若教师不“在场”,诗意和“剧情”将大大流失,精彩不再。这里不得不提及本课以讲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王荣生倡导把“讲课文”转变为“教读法”,顾老师似乎有点“犯忌”。但正如一位历史特级教师所云,有时讲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课堂地位的强弱,由教师依据自己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决定。对于不断走向“我即语文”之境的优秀教师(顾老师理应身居其中)而言,他们所“讲”的往往是真正的语文,而这同时也是他们“自己的语文” 最后是“学生的语文”――为了也基于、通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悟,最终化为学生在知识、思想与精神等各方面之享用的语文。这里仅举一例,在“初读诗歌,漫谈感受”环节,顾老师请学生就有疑的地方提出问题,寻求解答;就喜欢的词句进行点评,交流分享。学生课前已为此下过一番功夫,他们带着问题而来。此后教学流程较多就学生提问展开,努力把教学基点踩在学生“盲区”,抑或为其想要深度了解与探究的地方。“学生的语文”说到底是他们抱有强烈学习意愿、希望由此拥有“获得感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