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
2.高考考点
(1)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基本观点。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1.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和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
2.掌握一个理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形成的。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背景下分析评价。
3.儒家大一统意识、民生意识、道德意识和和谐意识,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
4.对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可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将其发展,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从而奠定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宋明理学,开创了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的演变是与中国各个时期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及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2.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4.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等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明显的;它所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3.高考真题;【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段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A、B 、D三项,答案选C项。;【例2】(2011上海)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故排除A、C、D三项; 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故选B项。;【例3】(2010山东)“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重难突破】
1.“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影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拥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
(3)阶级关系:“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