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宇宙到认识人体.ppt

  1.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认识宇宙到认识人体课案

2、变 天地在变,日月星辰在变,四时在变,五运六气在变,一切都在变。这是一。变有规律性,有循环往复性,有顺序性。这是二。这里集中讨论四时之变与五运六气之变。 四时之变,其顺序有固定性,即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年年如此,永不变更。五运之变合于四时之变,其顺序同样有固定性,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年年如此,永不变更。 五运为主,六气为客,5×6=30,主客相会,运与气30年为一小周期。30×2=60,主客相会,运与气60年为一大周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呼吸有周期性,同理,气血有周期性,脉行有周期性。 天文之变是源,五运六气之变是流,有天文之变才有五运六气之变。五运六气之变是源,气血脉行之变是流,有五运六气之变才有气血脉行之变。人体之变与五运六气之变有着一致的必然的关系,归根结底,天文之变与人体之变有着一致的必然的关系。 一句关于“变”的格言是需要牢记的。《周易·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化的天文,变化的运气,变化的人体,变化的疾病,在《黄帝内经》的认识论中,记住了一个“变”字,就掌握了论病技巧的关键。 3、时 合时,《周易》《黄帝内经》都强调要合于四时之序。合四时之序,《周易·乾文言》留下的格言是“与四时合其序”。合四时之序,《黄帝内经·素问》在开篇处留下的文章是“四时调神大论”。 在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里,没有抽象的时间,只有具象的年月日。年月日的界定,最早出现《周髀算经》中。《周髀算经》曰:“故月与日合,为一月。日复日,为一日。日复星,为一岁。”合时,原则之合要合在岁月上,具体之合要合在昼夜之序、四时之序上。归根结底,要合在日月之序上。 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时,一天之中分四时早春,午夏,夕秋,夜冬。四时与五脏之间同样存在着对应关系,养生与治病必须掌握时序。 春养肝气、夏养心气、长夏养于脾、秋养肺气、冬养肾气。养生应该按照时序养,这是《黄帝内经》中的基本哲理。 4、气 混沌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中华先贤用了一个“气”字,解释宇宙与生命起源。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告诉后人,万物“生生化化”的元点是一团气。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告诉后人,人的两种基本元素是血与气。 元点之气—天地之气—万物之气—人之血气,一脉相承,息息相通。气能养生,气能致病——可以致一病,可以致百病。预为上工,必须牢牢记住这个“气”字。 5、返 燕飞燕来,花落花开,日没日出,月圆月缺,旧过程之后又重新开始两新过程,新过程与旧过程有相似性、重复性,这就是返。 《道德经》认为,道之动有去有来。《周易》揭示,运动的特征是“反复其道”,是“无往不复”。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二气之动有去有返。秋分时节阳气沉入地下,春分时节阳气露出地面,秋去春来,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年年如此。 人体之外,阴阳二气回返往复。人体之内,气血回返往复。五行五脏之气,回返往复。由气血脏气失衡引起的疾病,仍然具有回返往复的特征。熟悉并掌握了一个“返”字,才有为工为圣的基本前提。 6、平 “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平衡之平,是《黄帝内经》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中医中药的目标,就是在寒热、虚实之间取得平衡。无论什么病菌,所引起的症状无非是寒热虚实。对症就可以下药,这是中医中药。 与“平”字相并列的是一个“中”字。中医之中,本义并不是中国之中,而是中平之中、中和之中。《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至水火之齐,以通解结,反之于平。……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用药不是消灭病菌,而是使人体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治病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养生,是救命。“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意义就在这里。中医之中,是中平之中,是中和之中。认识并掌握了一个“平”字,认识并掌握了一个“中”字,基本就达到了中医文化的精髓。 三句结束语 1.人认识事,认识物,靠的是眼睛。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