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2).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概念P26 广义:劳动法是指法律体系中的劳动法律部门,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劳动法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劳动法学或劳动法课程) 一、劳动力和劳动的概念 (一)劳动力的特征 P26-27 1、其存在具有人身性 2、其形成具有长期性 3、其储存具有短期性 4、其再生产具有不可间断性 5、其投入使用具有不可分割性 6、其支出具有可重复性和不可回收性 (二)劳动的概念P28 1、职业劳动(有偿劳动,非无偿、义务劳动) 2、受雇劳动 3、集体劳动 4、从属性劳动 5、自由劳动 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专指职工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所规定义务的集体劳动。 需要注意的问题 (1)目的的社会性:劳动者提供劳动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满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而是为了实现雇主的经济目的,满足社会(第三人)的需要。 (二)劳动的概念 (2)实现方式的社会性 案例:“最低工资”案; 河南父女案 二、劳动关系 P29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第3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一)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P29 1、当事人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称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称用人单位。 2、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 3、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结合的社会关系。 4、平等性质与不平等性质(从属性)兼有的社会关系。 5、对抗性质与非对抗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 案例 (二)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志 ——从属性 1、从属性产生原因 (1)社会化大生产 (2)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 (3)劳动力往往是劳动者维持生活的惟一来源 (4)劳动力市场一般都是供大于求 (5)流动性差的劳动力对流动性强的资本具有依赖性 (6)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经济实力相差悬殊 (7)用人单位控制了劳动成果的分配权 2、从属性的表现 (1)人格上的从属性:劳动者基于劳动契约,在一定期间内对自己的劳动行为不能自主支配。 A、劳动行为的具体内容、时间、地点、方式及程序由用人单位决定 B、劳动者须亲自履行劳动义务 C、用人单位具有支配、监督管理权 (2)从属性的表现 (2)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被纳入用人单位经济组织与生产结构之内,为他人之目的而劳动。 A、生产组织体系属于用人单位所有 B、劳动工具、劳动条件由用人单位提供 C、原材料由用人单位供应 D、由用人单位承担经营风险和危险负担责任 (2)从属性的表现 (3)二者间的关系及其他学说 日本劳动基准法研究会《关于劳动基准法之“劳工”的判断基准》: 其一,是否为“指挥监督下之劳动”。其判断因素主要有:对工作或业务之指示是否有权拒绝、工作过程是否接受指挥监督、工作场所或工作地点是否受到指定或管理、是否可由他人代替履行劳务等; 其二,劳动报酬是否具有“对价性”,例如,劳动报酬如果相应于工作时间长短而给付,则可辅助判断使用从属性。 3、从属性于我国法律中的体现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05、5、25《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1、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3)从属性于我国法律中的体现 2、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1)、(3)、(4)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三)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P31 1、客体不同:劳动力—产品(服务)(目的不同) 2、从属性(书上的2、3) 3、其他:如书上的4权利义务不同,以及风险承担主体、报酬确定规则等。 另:主体不同。 (五)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劳动法的适用范围)P33-34 《劳动法》第2条 《劳动合同法》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