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因地制宜 优势互补 请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表内容: 请描述我国南、北方在发展农业方面的特色: 专题三:“西气东输”,我们期盼什么? 国家为什么要把西部的天然气输到东部? * * 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充沛、水资源丰富,适宜于种植水稻; 这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什么原则? 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水资源较少,适宜于发展旱作农业。…… 因地制宜 优势互补 (一)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 (二)在市场全球化浪潮下,当今社会生产的特点 :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加快、市场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贸易的范围越来越大、区域间合作加强。 (三)在当今社会,如何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地发展区域经济? A、应首先分析地区发展的条件、主导因素和优势产品,使经济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B、因地制宜生产各地优势产品。 C、大力开展贸易活动,实行优势互补。 (四)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开展贸易活动的意义: 可以使人们充分生产各自的优势产品,从而提高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总产量,使各地都能享受到更多、更丰富的产品。 1、地区发展的条件包括: 2、各地的地区差异、地区优势怎样? (1)我国: a 西部 b 东部 C 南方 d 北方 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原有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 东部 西部 劣势 优势 资源、经济发展 缺少资金、人才,经济发展缓慢、 技术落后… 工业和交通基础好,人才、技术、资金雄厚,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资源缺乏,人口密度大 能源资源丰富,有发展能源工业的优势条件 南 方 内蒙古的畜牧业 北国风光 北方 南方 降水充沛、空气湿润、水资源丰富,很多地方是鱼米之乡。 降水量较少、空气较干燥、水资源较少,适合发展旱作农业。 (2)世界范围的差异: 有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但矿产资源贫乏; 有的国家石油资源十分丰富,但水资源极其缺乏; 有的国家某种产业很发达,但几乎没有其他产业。 在秦朝开始,南方和北方就开始了贸易,南方地区进口北方的牛奶、肉等,北方地区进口南方的大米、水产等。 从材料中你可以发现: 进口本地不能生产的货物 1、最古老的贸易内容,也是进行贸易最明显的好处: 2、地区之间进行贸易活动的必要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个区域、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资源特点和名优产品。 各个地区有不同的工业优势;如:北京、深圳具有高科技优势;东北具有重工业优势。 深圳市利用沿海的地理优势,积极的发展港口的优势进行外贸 专题探究: 计算:如何优势互补 当一个地区的某一产业的生产效率比另一地区高时: A地区: B地区: 一个工人每周生产 10台电脑 20台摄像机 一个工人每周生产 16台电脑 8台摄象机 B地区有绝对优势 A地区有绝对优势 贸易后 贸易前 B地 A地 摄像机 电脑 5 000 8 000 13 000 10000 4000 14 000 16000 20000 就A地而言,2台摄像机才能换1台电脑,但与B地交换,1台摄像机就可以换1台电脑; 对B地而言,2台电脑才能换1台摄像机,但与A地交换,1台电脑就可以换1台摄像机。 如果A地与B地彼此用“一台摄像机换1台电脑”,从上面的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的结论: 两地相互贸易,都发挥了各自的生产优势,彼此都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专题二:讨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是与非 第一条、第二条是正确的; 第三条 有一定合理性的。 第四条: (1)对民族“幼稚工业”,在WTO协定中是允许一定的保护期限的。 (2)但与地方保护主义下的不公平竞争是有区别的。 西气东输输气管线西起新疆塔里木轮南油田,东至上海市白鹤镇,这项浩大工程将把我国西部新疆等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到东部长江三角洲。全长4000KM。 “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对于西部地区的重要意义主要有: A、B、D、E; 对于东部地区的重要意义主要有: A、C、F 练习: 1.“靠山养山,方能吃山;靠水治水,方能吃水”这句话体现了( ) ①科学发展观 ②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小农经济思想 ④因地制宜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