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地方士绅与灾蠲――灾荒背景下明代社会的政策诉求.doc

明后期地方士绅与灾蠲――灾荒背景下明代社会的政策诉求.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后期地方士绅与灾蠲――灾荒背景下明代社会的政策诉求要点

明后期地方士绅与灾蠲――灾荒背景下明代社会的政策诉求 发布日期:2015-06-30 原文刊于 明后期地方士绅与灾蠲 ――灾荒背景下明代社会的政策诉求 ? ????????????张?兆?裕 ? 【内容提要】明后期地方士绅高度重视灾蠲,将其置于救荒措施的突出位置。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此有明确的表达。士绅的这种态度源于官府催科的压力和收成的减少。而催科的存在,是国家制度与财政紧张、乃至于地方官吏的私欲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实现灾蠲,争取到更优惠的救荒政策,地方士绅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实现最好的结果。士绅的努力及其所取得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区的压力。 ? ? 灾荒发生后,明代社会对政府的救灾措施最为关注的,是田赋的的征收问题,即政府是否给予灾区蠲折停缓等优惠,其次才是赈济。这是从明代后期的一些救荒专著以及其它记载中获得的印象。由于我们所看到的纪录主要是地方士绅们留下的,因此我们把这种诉求首先明确为后期地方士绅的意愿,虽然士绅的意愿与受灾的最底层贫民不会是完全一致,但他们作为在地方事务中较具影响力的群体,其诉求对于了解特殊背景下的明代社会意愿是应给予特别重视的。 明代田赋征收有现年、积逋之分,政府对田赋的优惠措施也分为蠲免、改折、停征、缓征等,本文为叙述方便,概称为灾蠲,个别情况,再作具体说明和区分。本文主要关注如下问题:地方士绅对于田赋征收与救荒关系的看法;灾蠲受到重视的原因,士绅们为实现灾蠲所做出的努力,包括他们表达诉求的途径等。 ? 一.灾蠲被士绅高度关注 在目前仍然能够读到的明代的救荒专著中,江阴乡绅朱熊的《救荒活民补遗书》算得上是较早的[①]。在这部成书于正统时期的著作中,作者没有对田赋的蠲免进行特别论述,但他也说:“出纳之吝,有司之责,为朝廷久安之计者,不可一日用此。当以文王之心为心,始不悖理。”[②]强调了政府在钱粮问题上不能斤斤计较,应该具有长远的衡量和符合情理的做法。朱熊所处的时代,与正德以后的明代有较大不同,士绅与政府的关系总体上还较融洽,灾蠲问题也不够突出,这可能是他尚能较从容谈论这一问题的原因。而自嘉靖起,明代的救荒著作相继出现,进入一个救荒理论及方法探讨的繁盛期,在这些著作中,田赋的蠲折停缓问题不断被提出,并被放在救荒方法的突出位置。 明代救荒专著的作者分为两类,一是政府的官员,如《荒政丛言》的作者林希元,《荒政议》的作者周孔教;二是地方士绅(包括还乡的官员),如前面提到的朱熊,再如《荒政考》的作者屠隆,《荒箸略》的作者刘世教等。两类作者的观点大体是相同的,但由于立场的不同,彼此仍有细微的差别,我们主要采用后者的观点。 《荒政考》是鄞县人屠隆被劾回籍后的作品[③],“余退居海上,贫无负郭,值海国岁祲,百姓艰食,流离之状,所不忍言”,于是“察民病之缓急,酌时势之变通,作《荒政考》”。在书中他共举出三十项救荒措施,其第一项即为“蠲岁租之额以苏民困”。屠隆对此的解释是:“歳荒民饥,救死不赡,奚暇完租?不惟饥荒之恤,而廹日而征之,民力必不支,不塡沟中,则起而为盗。”[④]认为政府的征租行为,必重伤民力,与救饥之道相悖,后果严重。屠隆曾任青浦知县,在任上救荒颇有成绩,回籍后的这部《荒政考》也应包括彼时的经验,这些来自最基层的感受,说明当时民间对灾蠲是极为在意的。 海盐人刘世教的《荒箸略》与《荒政考》一样,将蠲税列为所有救荒手段的第一项。他认为江南赋税本来就重,丰年办税已觉吃力,更何况灾年,所以“蠲亦无赋,不蠲亦无赋”。而蠲租的益处甚多,朝廷可以任其恩而远民怨,国家可以为灾后的赋税征收保存民力,更重要的是地方官吏可以将征收赋税的精力用于抚恤灾民,“蠲则吏得藉手安集,不则溃决而莫可支矣”,“蠲得请,而赈之事可徐策也”。[⑤]这些看法均表明作者对蠲免的高度重视。刘世教的《荒箸略》作于万历三十六年六月,此时江浙大水灾还没有结束,地方政府和朝廷的救荒工作也没有全面展开,因此,《荒箸略》实际是对官府救荒的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 崇祯时期的两部救荒著作《救荒全书》和《救荒策会》均作于崇祯十四年浙江大灾之后,此时灾蠲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二书仍将其作为救荒的重要选项,对此法寄予很大希望。 山阴人祁彪佳在《救荒全书小序》中提出,灾荒中的田赋无论现年新征,还是旧年逋欠皆应减免或停征,而各种加派及额外之征亦应停止,其理由与前人基本相同。[⑥]嘉善人陈龙正的《救荒策会》作于崇祯十五年,书中收有其子陈揆的一篇《救饥本论》,文中认为,救荒有治标治本之别,治标包括各种救济方法,治本就是请求蠲赋税。“自冬入春,流移满道,千里而内,十室九空,死者无地可容,生者有天难问。远迩绅贤,捐赀设法,瘗死扶生,亦既殚厥心力矣,其如流亡之民日新月盛。此救标之术将穷,不得不反而亟商本治者也。本治奈何?曰:叩阍以为斯民请蠲赋而已”[⑦]。虽然陈揆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