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二章: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一).ppt

第二章: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一).ppt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 一 、 前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 、 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前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历史上的采集、守猎阶段是前文明时代 人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食物链中的一个普通环节。 人类使用的是简单的石器工具,对自然界的作用非常有限。 但是,低水平的劳动也带来环境问题。 前文明时代的环境问题 过度的采集和狩猎造成食物连环缺损 古人群靠不断迁徙、采集、狩猎维持200多万年 选择新的生存方式—原始农业(公元前1万年左右,距今1.2万年前) 前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 人类活动受控于自然,实际上是人屈服于自然 原始农业的产生缓和了原始采集业后期出现的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类获得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定居 二、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 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质 农业文明时代的环境问题 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 公元前5000年,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经营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中华文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结构都是围绕农业,在农业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价值观,思想和道德文化,语言文字,艺术都与农业密切相关, 在农业生产中,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盲目地干预自然 《礼记》中说;“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秀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与由于日月运动所导致的四季变化相对应,作物生长发育表现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周期。 《管子》说:“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 对天人合一的阐释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最高的人生境界。 天人合一在道家哲学中首先是指自然界与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儒家哲学中起源于孟子“知性则知天”的学说,肯定人性与天道是统一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张载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 ”。《西铭》说,“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处。”其主要意义在于肯定人类是天地即自然的产物。 2、自然界有普遍规律,自然界与人类遵循同一规律 张载在《正蒙?参两篇》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氤氲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 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推移的规律就是性命之理,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 3、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 张载说:“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 程颐说:“道与性一也。”认为天道、地道、人道具有同一性,其内容就是理,也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 4、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与和谐 《易传》提出,“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为理想境界。意思是调整自然的变化,协助万物达到完满的成就。 张载、程颐也接受这种观点。 天人合一最基本的涵义就是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视天地人为一体,强调和追求天地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和谐性,承认人与天地万物具有不可分割的意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基本正确的,它对当代生态哲学价值论的确立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他在《天论》中说,“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认为天可以用人,人也可以用天。他着重强调人可以用天,即“用天之利,立人之际”。 “天人交相胜”是人与自然对立、斗争的一面; “天人还相用”是人与自然统一、依存的一面。 刘禹锡比较全面地阐发了人类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老子像 庄子像 老子庄子的因任自然学说 ??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但其思想有很多不同之处。老子较为现实、功利,善于从人事之利害得失上作打算。庄子是玄想家,浪漫、理想,一切自然而然是他做事的最大特色。这种差异反映到两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上亦极为明显。简单地讲,老子总是想把自然中的规律运用到人事上,以便在处理事务中优胜于对方。而庄子尽量把人事融入到自然,目的是想让人过上一种“逍遥游”的生活。 老子的人生观 老子的人生观里就包含着他对待自然的态度。老子的道论,首先赋道以空虚、无为、自然的特性。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本身就是空虚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却永不穷竭。深邃啊,好像是万物的宗祖。老子还认为,道对万物的作用,就是以无为而任物自然发展的方式进行的,因而,得道者也应以道为榜样,对天下采取无为、自然的态度,并以这种无为、自然的境界,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对万物总是采取无为而任自然的态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