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小学课程与教育内容 第一节 课程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1.在中国:宋代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课程指功课及进程。(在学习的时间和成长的期限上,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提醒自己为完成功课和学业,而不断进步、努力。 ) 古代课程实际上是“学程”,只有教学内容的规范,没有教法的规定;近代课程与“教程”相似,注重教学的范围与进程的规定,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展开。 2.在国外: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95),由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意为跑道(race-course ),最常见的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常见的几种不同的课程观 课程是知识 课程是经验 课程是活动 课程是进程 材料: 有人说:“美国的课程与中国的课程恰好相反,在中国,凡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都不能进入课程,什么家庭财务、装修、购物等等;但是,在美国的学校里,凡是儿童生活中有的事情,都能在课堂上学到,包括吃喝拉撒玩,课程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说: 美国哈佛大学有8000门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中国很多大学只有2000多门课程。他认为,学校要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机会,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选择面小,成材的机会就少。 思考: 什么是课程?如何理解课程?课程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学校应该为学生准备怎样的课程? 课程的含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全部经验,包括课内外一切活动在内,而不限于各科知识的教学。 狭义的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主要是课内的课程),包括各教学科目的名称、地位、开设的顺序和教学时数。 当代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一、学科知识内容 → 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二、课程目标计划 → 课程过程本身 三、教材 →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 四、显性课程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五、实际课程 → 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六、学校课程 → 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或显性课程) 显性知识则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公开性的,并为所有课程主体所意识到的知识。即一般意义上的知识 隐性知识(或潜在课程) 是在学习中伴随着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而产生的,可能对学习者产生实际影响而又不为某一(几个)课程主体(开发者、实施者、学习者)所意识的教育因素。 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 ——[苏]苏霍姆林斯基 某校校园 公寓楼:校训“做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 门厅:“现在做好身边的小事,长大才能做好国家大事。” 报架:“小小窗口,大大世界”,“点点滴滴,知识成海” 操场:“这里是你们的天地。画吧,写吧,给想象插上翅膀,给智慧扬起风帆!” 花园:“谢谢小朋友对我们的爱护。” 餐厅:“农民伯伯,炊事员叔叔多辛苦呀,我们绝不浪费粮食。” 学校牢固树立“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活动促教学”的办学特色,在保质保量开设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构建三级课程体系,被确立为“甘肃省地方与学校课程开发示范项目校”。相继开发了《我爱徽县》、《礼仪教育》、《校园文化》、《武术》、《烹饪》等五本校本教材,共开设艺术修养类、体育健康类、学科拓展类、生活技能类、家庭教育类等五大类近四十种学校课程,基本达到了每位学生学习一门学校课程,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全球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价值取向 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 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996-1998年,教育部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 调查的内容——1993年以来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 调查的范围——9个省市的城镇和农村 调查的对象——16000名学生 2000名校长、教师 全国政协多位委员 教科文卫委大部分委员 课程目标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什么?重视的是什么? 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较好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