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经济区、城镇体系与中心城市 第一节 区域发展与经济区 一、经济区形成的理论依据 所谓经济区是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多方面的内在联系,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另一定义: 所谓经济区,通常是指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以交通运输为纽带,以地区专门化部门为特征的经济地域。一般来说,构成现代经济区域的要素包括经济中心(指各级城市),经济网络(指交通网,流通网和通讯网等)和经济腹地(指中心和网络的吸引范围)。 有关理论 1、地域分工论 又称绝对成本论,绝对优势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他认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按照其在气候、土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民族素质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各自选择生产在生产成本上占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相互交换。这样形成的国际分工,对一切参与国有利。 2、比较优势论 又称“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大为.李嘉图指出,在资本、劳动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各国或地区应专门生产它们在生产成本上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这样通过贸易进行交换,都能节省劳动,得到好处。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经说过: “经济学中最优美的理论是比较优势原理”。 我们之所以要对外开放,之所以要历尽千辛万苦加入WTO,这都是比较优势原理的生动体现。正是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才使贸易的发生成为可能。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可以从分工与贸易中获得好处。即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各方面的生产效率都高于另一个国家(即绝对优势),两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分工与贸易都可以增加各自的利益。 比较优势的表现形式 (一)利用相对劳动生产率寻找比较优势 (二)利用相对生产成本来寻找比较优势 (三)利用相对价格寻找比较优势 (四)利用机会成本寻找比较优势 (五)利用要素禀赋的差异寻找比较优势 二、经济区的基本结构与运行机制 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区别: 行政区是某一层级的地方政府执行任务的地区,具有明确的管辖范围与地理界限,平级的两个行政区不能相互重叠;而经济区则往往打破了行政的藩篱,依靠在长期的经济交往中自发结成的彼此依存关系,从而组合为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一般没有明晰的界限,一个地区可能成为几个经济区的组成单位。 1、经济区的基本结构(了解) (1)强大的经济中心 (2)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 (3)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 (4)畅达的流通渠道和便捷的交往条件 2、经济区的运行机制(了解) (1)横向联合,经济开放 (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 (3)区域协调,优势互补 三、我国经济区的组织与布局 1、划分经济区的原则(了解)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2)生态独立原则 (3)依托中心原则 (4)突出特色原则 (5)经济协调原则 2、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掌握) (1)推进西部大开发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4)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5)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6)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第二节 城镇体系 一、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了解) 1、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1)对流 (2)传导 (3)辐射 2、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1)互补性 (2)中介性 (3)通达性 3、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度量 (1)城市个体之间的经济引力 (2)城市群体之间的经济作用 二、城镇体系的形成与类型 所谓“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城镇群体组织,它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 1、城市体系的形成 -克氏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 Christaller) 在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把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从而以抽象演绎的方法创立了主要根据城市向它周围的腹地所提供的服务来解释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理论。被称为“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 克氏中心理论的要点:(掌握) (1)任何城市都具有向其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职能,而该职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因此这些城镇都可看作是规模不等、级别不同的中心地。 (2)一个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的等级体系,同等级的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也称市场区,市场区是六边形的。 (3)整个中心地及其市场区是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 (4)各级中心地在空间上的分布,遵循三个原则,即: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市场原则表明: 一个较高中心地的市场区正好是下一级市场区面积的3倍,因此又称作K=3原则。 交通原则表明: 在交通线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形成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