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儒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儒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精要

7、教师的楷模——“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1)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教学相长: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当仁,不让于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学记》中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韩愈论教师 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韩愈写作了《师说》。 1)充分肯定了教师的作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 2)明确规定了教师的任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三方面的任务以传道为本,以授业和解惑相辅佐。 3)提出择师的标准——“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包括学问和修养两方面。 4)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相师——相互为师 一方面要求学生虚心向老师学习; 另一方面则鼓励学生要敢于超过自己的老师。 《论语·子路》: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 我国儒学教育思想的 形成和发展 王维娅 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儒学教育思想产生于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 时代特征: 经济上,伴随着以铁器和牛耕为标志的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来的,是公田制度的破坏和实物地租的兴起; 政治上,出现了王权衰落,诸侯纷争,卿大夫专政以至“陪臣执国命”的混乱局面; 文化学术领域,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士阶层崛起和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的新变化。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用士养士之风盛行。 孔子首创私学。此后私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绵延不绝。 一、儒学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儒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儒学思想由孔子首创。孔子一生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成为儒学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础;孔子之后的孟子,较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战国后期的荀子则在坚持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一次是由汉代的著名思想家董仲舒所塑造的神学化儒学,其思想随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而对汉代社会以及后世社会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次是由宋代的著名思想家朱熹所完成的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理学化改造,这种理学思想成为元、明、清三朝的政治指导思想。 由于孔子在儒学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处于奠基地位,他的很多思想对后世社会影响深远,这里以孔子的思想为代表,介绍儒家学者在一些重要教育问题上的独特见解。 孔子 1、提倡“有教无类” “类”:指按照政治地位对人所做的区分。 《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了平民阶层,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2、重视教育作用: 1)充分肯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庶富教”的思想 把人口、财富和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根本要素,并认识到应“先富后教”。 “德治”思想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认识到教育能起到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即教育可以“感化人心”。 2)肯定教育在人性培养中的作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生而知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唯心主义命题使其人性论思想具有了历史局限性。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儒家: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民主性命题。认为后天不良环境的作用会使人本性中的“善端”“陷溺”,因此需通过教育的作用“求放心”。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生来有生理欲求,如不节制,会使人违背礼义道德,提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的民主性命题。认为需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来使人“去恶向善”。 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问题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不同见解 孟子 荀子 墨家: 墨子(墨翟)首创 核心思想是“兼爱” 素丝论: 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把人性比喻为素丝,其发展完全取决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道家: 老子(李耳,字聃)首创 核心思想是“道”,崇尚“自然无为” 自然人性论,主张让自然的人性得到最自然的发展,反对一切人为的东西, “人为的教育”违背了“顺应自然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