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七月诗派以胡风的文艺理论为依据,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并要表现出主客观的密切融合;他们强调艺术性而不作唯美的追求,要求诗人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这是七月诗人创作的共同出发点和美学标准。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激情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在整体上呈现出的是斑斓浓烈的现实主义特征。绿原是七月诗派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七月诗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文艺期刊《七月》而得名。它横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存在最久的一个诗歌流派。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 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人中国共产党。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乎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但思想视野和情感方式已经显露缺陷。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艾青诗歌的代表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我爱这土地》。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 《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和太阳 艾青诗歌的核心感情:忧郁 忧郁给人一种深沉的力量,“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青年艾青以满腔的热情想在祖国的土地上播种梦想和希望,可是,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贫穷、落后、愚昧,战乱不断地袭击着祖国大地的情景,“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他的心灵为这苦难的大地以及大地上艰难挣扎的人民感到揪心的疼痛。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诗人为了表达这种爱,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在祖国大地上飞翔,永远不停歇地唱着祖国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足见他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思考练习 一、诗中的意象有“雪”、“风”、“小油灯”、“乌篷船”、“饥馑的大地”、“阴暗的天”等。在这些意象中,诗人画出了四幅百姓受难图:(1)冒雪赶车的农夫。“赶着马车”的“中国的农夫”,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民的形象,这也是一个将生活形象加以集中提炼了的艺术形象。在沦亡了的国土上,早已到处为“寒冷”所“封锁”。“你要到哪儿去呢?”实际是说“你”无处可去。这里没有仰天长啸之悲,却让人悲痛之至。(2)乌篷船里的少妇。“破烂的乌篷船里”手无寸铁的“蓬发垢面的小妇”在暴虐的强敌前,她的命运又会怎样呢?只有家园被毁、亲人被害以及死亡的恐怖。 (3)家中年老的母亲。“我们的年老的母亲”,在那寒风凛冽的雪夜里“蜷伏”在陌生的异地,“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4)拥挤绝望的垦植者。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肆意践踏中,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失去了“家畜”、“田地”,“颤抖”着两臂向天“乞援”。 这四幅图景,深深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它们是当时劳动人民苦难的浓缩,是中国社会黑暗的写照,它是抗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