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玉米病虫害要点

一、玉米病害 玉米病害主要有: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纹枯病、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及其他病害(玉米青枯病,玉米丝黑穗病)。 第一节 玉米小斑病 Southern blight of corn 1、 症状 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以抽雄后发病严重,主要危害叶片,在叶片上有3种类型,一、椭圆形病斑,其扩展受叶脉限制,黄褐色,边缘深褐色。二、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灰褐色或黄色,一般无深色边缘,有时病斑上出现轮纹。三、病斑为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周围有黄褐色晕圈,病斑不扩大,属抗病类型。叶鞘和果穗苞叶上的病斑较大,纺锤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边缘紫色或不明显。 2、病原物 ⑴病原菌: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 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Drechsler],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不常见。无性态为玉蜀黍双极蠕孢[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半知菌亚门双极蠕孢属。 ⑵形态:分生孢子梗散生于病斑正反两面,单独或2~3根成束从气孔或表皮间隙伸出,直立或膝状弯曲,不分枝,褐色,有3~15个隔膜;分生孢子从梗的顶端或侧方长出,长椭圆形或近梭形,正直或略向一侧弯曲,中间较粗,两端渐细,两端细胞钝圆,褐色至深褐色,有3~13个隔膜,以5~8个隔膜为多,脐点平截,萌发时由两端细胞生出芽管。 ⑶生理及生理分化:菌丝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8~30℃,分生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3~33℃,最适温度为25℃。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 26~32℃,5℃以下或42℃以上很难萌发。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都需要高湿,但分生孢子的抗干旱能力较强,在玉米种子上能存活1年。玉米小斑病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可区分为T、O和C 3个生理小种。T小种和C小种分别对T型和C型细胞质玉米具有强毒力,O小种对不同细胞质玉米的毒力无专化性。病菌对玉米的致病作用主要是由毒素引起,3个小种在寄主体内外均可产生毒素。目前,我国O小种出现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 ⑷寄主范围:自然情况下, 病菌还可侵染高梁。人工接种还可侵染大麦、小麦、燕麦、苏丹草、水稻等多种禾本科植物。 3、 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翌年,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病残体中越冬的病菌即产生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有水膜时,萌发形成芽管,由气孔侵入或直接穿透叶片表皮细胞侵入。 4、 发病因素 ⑴寄主抗病性:目前尚未发现对玉米小斑病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同一品种的植株不同生育期及不同叶位的叶片对病害的抗性也是不一样的。 ⑵气候条件:气温在15~20℃时,病害发展很慢,20℃以上时渐快。常年7~8月份,月平均气温在25℃以上,适合于小斑病的发生蔓延,此时发病轻重主要取决于这个时期的降雨量和相对湿度。 ⑶栽培管理: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种植密度大等,凡是能使田间湿度增大、植株生长不良的因素都有利于发病,土壤贫瘠、漏肥严重、后期缺水、导致植株脱肥早衰的田块,往往发病较早较重。坡地一般比平地发病要重。 5、玉米小斑病的防治 ⑴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 种植高产、抗病、优质的杂交种是当前玉米稳定增产的主要措施。 ⑵减少菌源:实行大面积1~2年轮作可有效减少菌源。 ⑶加强栽培管理: 适时早播、合理施肥、间作套种、合理密植、开沟排水等可减轻发病。 ⑷化学防治推荐下列农药品种: 45%代森铵水剂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40%克瘟散乳油 第二节 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blight of corn 1、 症状 玉米大斑病(Northern blight of corn)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2、 病原物 病原 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称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Drechslera turcica (Pass.) Subram. Jain。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枝,正直或膝曲,基细胞较大,顶端色淡,具2~8个隔膜,大小35~160×6~11(um)。分生抱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或长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