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理解能力的发展 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决定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学前儿童,一方面由于知识经验不丰富,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一般是不深刻的;另一方面,在教育影响下,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第二信号系统的不断发展,理解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和不断地深入。在整个学前期内,对事物的理解,一般是沿着以下的方向进行的: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主要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 3、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评价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评价。 第五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发展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另外,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对学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 (1)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各年龄间存在明显差异,而5岁是自我意识明显提高的转折点。 (2)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展速度与程度不同,自我评价能力(SA)略高于自我情绪体验(SE)和自我控制能力(SC),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速度比较平稳,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则呈明显的转折点,在5岁左右变化较大。 二、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P247-248) 幼儿道德认知是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是幼儿不断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不断内化的结果。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理学家。他采用谈话法,着重从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以及对公正的认识等方面,揭示了儿童道德的开端和发展规律。 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具体分三个发展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二)中国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主要有心理学家李伯黎等进行主持研究。 研究目的在于验证皮亚杰和爱尔金等人的研究结果。 实验用对偶故事共三组,第一组是关于行为意向性和行为后果的,第二组是关于成人惩罚性的公正性的判断,第三组是关于儿童对人身伤害和财物损害的道德判断。结果如下: 1、关于行为意向性与行为后果的道德判断,5岁被试依据的大多是财物损坏的程度;7岁被试对行为的意向性判断超过了对财物损坏的判断。 2、关于成人惩罚性的公正性的判断,5岁和7岁被试对成人不公正的惩罚,大部分持肯定的态度,这表明他们尚不能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 3、对人身伤害和财物损害的道德判断,在行为意向(有意或无意)相同的情况下,大多数认为人身伤害较财物损害更为严重。 爱尔金等人认为儿童这种判断与年龄无关,但中国的研究发现,在有意的情况下,7—9岁判断人身伤害较财物损害更为严重的比例幅度有较大增长。 该研究支持了皮亚杰等人的理论。 三、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一)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它可分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1、侵犯行为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解释 2)生态学理论:洛仑兹的解释 3)新行为主义的挫折理论 4)社会学习理论 5)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2、侵犯行为的发展(见P252) (一)侵犯行为 3、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还有更多的言语侵犯。 4、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1)家庭的作用 2)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 3)生物因素对侵犯性发展的作用 4)儿童自身的主动性 5、侵犯行为的控制 1)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关注 2)教给儿童有效的减少冲突的策略 3)实施移情训练,增加儿童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 4)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资源条件 四、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一)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 1、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如男孩长大后成为男人;理解性别的坚定性,如一个人不因发型、服装或喜爱的玩具是异性的而改变自己的性别;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知道男女间生理上的差别。 2、性别角色标准 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由于文化的差异和社会历史的变迁,每个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还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3、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4、性别角色偏爱 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二)性别化的发展 1、性别认同的发展 2、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 3、性别化行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