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学生社会2.ppt

  1.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中学生社会性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社会性: 是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获得的为其他社会 成员所认可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 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人们为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 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 。 个体社会性发展包括: 一,人际关系(个体与父母、朋友、同学、教师以及其他重 要他人的关系),这既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也是社会性发展的 背景。 二,社会认知、情意与行为 如认知层面的性别角色认知、道德判断与价值观等,情意层面 的成就动机、社交焦虑、孤独、主观幸福感等,行为层面的道德 行为(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等; 它们是伴随人际互动而产生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与行为。 第一节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人际关系概述 (一)社会认知与人际认知 1.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指个体对个体与他人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 。 包括: 对他人内在心理过程和特征的认知(如对人的意图、 态度、情绪、个性特征的知觉、判断、信念); 对人的外在社会行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的认知(如 对友谊、道德、法律、社会制度的认识、理解和期望)。 2.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interpersonal cognition)是个体 在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 行为,由此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 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人际认知的主要对象包括: (1)对他人仪表的认知 (2)对他人表情的认知 (3)对他人个性的认知 (4)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二、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 亲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包括同学关系和其他同伴关系) (一)中学生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 1.亲子关系的内涵 指父母与其子女(亲生子女、养子女 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家庭最基本也 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 2.中学生亲子关系的特点 “紧张、矛盾、冲突” 是中学阶段亲子关系的明显特点 亲子冲突现象 亲子冲突指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公开的行 为对抗或对立,表现为争吵、分歧、争论 甚至身体冲撞。 这种冲突的实质是一方追求独立、追求 民主与另一方希望控制、希望权威的矛盾 冲突。青春期是亲子冲突的高发期。 3.中学生亲子冲突的成因 (1)子女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2)父母自身的心理变化导致亲子间缺乏有 效沟通 (3)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存在问题 (4)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 (二)中学生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 1.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 (1)童年期:权威-服从的师生关系 (2)少年期:疏远-闭锁的师生关系 (3)青年早期:理性-反哺的师生关系 2.影响师生关系和谐的因素 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 (1)人际认知偏差 人际认知偏见有第一印象、首因效应、近因 效应、晕轮(光环)效应等。 (2)归因偏差 防御性归因偏差 、教师对优生和“差生”的归因 偏见 (3)期望偏差 “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的人格素养 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对不熟悉的社会知觉对象第一次接触后形成的印象。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时的依据。一般人通常根据最初印象而将他人加以归类,然后再从这一类别系统中对这个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 对此,心理学家鲁钦斯研究认为,先出现的信息对总印象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决定力,因此,要想在别人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应该特别慎重,即留给别人好的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新近获得的信息对个体的影响作用比以往获得的信息作用要大。 近因效应的功能 注意:怒现之后莫忘安慰!与就是说,在批评过程中,难免有些情绪化,但只要结束语妥贴,安慰几句,就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例如:“……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用这种话作结束语,学生就会有受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为我好的。 晕轮(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