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种群数量调节.pptVIP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种群数量调节 第三节 种群数量调节的假说 第四节 种群数量调节研究 种群调节的机制问题是种群生态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使种群生态学家们着迷的研究课题。 从研究动态来看,目前主要有两个主流:一是强调外因的作用,即天敌和区域性气候的作用;另一个强调内部因素的自我调节作用,主要集中在行为、遗传和生理调节。 气候学派 早期的气候学派主要观点是: ① 种群参数受气候因子的强烈影响; ② 种群的大发生与气象因子明显相关; ③ 强调种群的波动,否认种群的稳定。 后期的气候学派主要观点是: ① 反对区别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如植 物,既作为植食性动物的食物(即生物因子),也可作为庇护所(即非生物因子),为取食它的生物提供避难场所。 ② Smith进一步提出了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因子的概念,支持Nicholson的学说,但他认为种群的特征是既有稳定性,也有连续变化,即种群有一个平衡密度,而该平衡密度又不断地围绕着一个“特征密度”变化。 ③Lack支持Nicholson的密度制约思想,但他认为种群调节是由食物短缺、捕食和疾病等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其中,食物因子是调节鸟类种群的重要因素。 生物学派 主要观点有: ① Nicholson深受Volterra和Lotka理论生态研究的影响,认为动物种群在正常情况下是处于平衡之中,并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因此,种群是一个自我管理系统,必然存在着一个平衡密度,而这个密度是由于生物的捕食、寄生、竞争等密度制约因子来调节的。他反对气候因子决定动物种群密度的观点,认为气候只能改变种群的密度,但不能决定这些密度是怎样维持平衡状态的,只有密度调节因素才能决定种群的密度,当密度高时,作用上升;密度低时,作用降低。 气候和生物学派之间的折中观点 20世纪50年代气候学派和生物学派发生激烈论战,但也有学者提出折中的观点。 如:Miline既承认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调节的决定作用,也承认非密度制约因子具有决定作用。 他把种群数量动态分成3个区,极高数量、普通数量和极低数量。在对物种最有利的典型环境中,种群数量最高,密度制约因子决定种群数量; 在环境条件极为恶劣的条件下,非密度制约因子左右种群数量变动。 这派学者认为,气候学派和生物学派的争论反映了他们工作地区环境条件的不同。 内源性因子调节学说 行为调节学说:Wyune-Edwards 假说: 这一学说包括社会等级和领域性两个生态学原理。 ——社会等级是指一群同种动物中,各个个体的地位 有一定的顺序性,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 可分为独霸式、单线式、循环式。 ——领域性是指在有限的生境区域之内动物分布的状况。 —领域性 种群中的个体(或种群)通常选择一定大小的有利地段作为自己的领域,以保证存活和繁殖; 在栖息地中,这种有利的地段是有限的。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有利的地段都被占满,剩余的社会等级比较低的从属个体只好生活在其他不利的地段中,或者往其他地方迁移; 生活在不利地段中的个体由于缺乏食物以及保护条件,易受捕食、疾病、不良气候条件所侵害,死亡率较高,出生率较低。这种高死亡率和低出生率以及迁出,也就限制了种群的增长,使种群维持在稳定的数量水平上。 内分泌调节学说 Hypothesis proposed by Christian 该学说认为,当种群上升时,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心理“紧张”,加强了对动物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刺激,影响垂体的功能,引起生长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结果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抑制了种群的增长。 遗传调节学说:Chitty假说 这一学说认为,个体遗传因素的不同是决定它们的适应能力以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而这种因素是由亲代遗传下来的,因此,种群密度高低的后果往往不是在当代就出现,而是通过改变种群自身的遗传素质,使下一代受影响。 种群中有两种遗传型: 基因型 A,繁殖力低、适合于高密度条件下的生存; 基因型 B,繁殖力高,适合于低密度条件下的生存。 在低种群密度条件下,自然选择有利于第二种基因型,于是种群数量上升;当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时,自然选择有利于第一种基因型,于是种群数量下降,种群就是这样进行自我调节的。 有待研究的问题 事实上有关种群调节的机制问题,尚有很多方面不清楚。例如, ①什么因素导致种群下降; ②什么因素阻止种群的增长; ③什么因素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长度; ④什么因素导致动物数量的时相; ⑤什么因素影响种群的增长率; ⑥什么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周期变动的幅度; ⑦什么因素决定种群下降时相的季节性。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理解种群动态的关键。 种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