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距离产生美”.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谈“距离产生美” 我们通常有句话,叫“距离产生美”。 十九世纪著名黑格尔美学家费歇尔在《美学》中曾经说过:“我们只有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到美,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 约隔半个世纪,瑞士美学家布劳明确地提出了距离是美感的一种显著特征,他说:“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 我国的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也说:“艺术家和诗人的长处就在能够把事物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看。” 但是一件艺术品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首先因为他们本身是美的。如果它们本身是丑的,无论你安排一个什么“距离的间隔”,也难于使它们成为美的。距离并不能“美化一切”。 尽管距离不能决定事物的美丑,但确可影响人们美感的差异。距离有空间距离,除此还有时间距离、心理距离。所有这些距离的远近变化,都关联着艺术美的创作与欣赏的变化。距离,在审美过程中,虽非主宰一切的基因,但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 我国的绘画传统是很重视距离的。早在南北朝时代,画家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里,就描述了人与景物间距离远近的变化,呈现出“去之稍阔,则见其弥小”的近大远小现象。唐代王维的《山水诀》与《山水论》中,提出了“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的原则,讲的也是这一问题。北宋的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进而总结了画家们的创作经验,概括出“三远”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这不仅讲了视觉的距离,而且讲了视觉的角度,它奠定了中国画处理处理空间远近关系的基础。南宋的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过:“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渺者,谓之幽远。”这里,韩拙已不限于叙述空间距离对景物形体所起的近大远小、近小远略的作用,而是着重论述了在空气的透视中,空间距离对景物的色彩明晦所起的影响。这样,优秀的画家运用距离这些美学原理,不仅有助于他们所描绘的事物形体达到真与美,而且有助于他们所描绘事物的意境达到真与美。 戏曲表演上有一句行话,叫做:入乎角色之中,出乎角色之外。“入乎角色之中”,就是说,演员要深入体验角色感情,使自己生活在角色之中;“出乎角色之外”,就是说,演员又要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在表演剧中人物,演员毕竟不等于角色。如果说,前者要求演员了解角色,后者则要求演员与角色有一定的距离。乍看起来,似乎演员与角色“合于一”,才是最好的演员,实际上如真的“合于一”了,反而难于有好的表演了。因此,戏曲表演中讲究一种“间离效果”。戏曲表演应该是一种艺术美,它来自生活的真,但真并不等于美。只有提炼生活才能真中见美。演员表演时有着思想上的节制,技巧上的修饰。这种“节制”和“修饰” ,就体现着演员与角色的距离。王国维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里讲的“内”与“外”的关系,也就是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要与自己所反映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创作出既有“生气”又有“高致”的作品。——当然,这里不是指空间距离,而是一种心理的距离。 戏曲表演上的间离效果也表现在鉴赏方面。中国戏曲表演从来就没有想叫观众以为舞台的表演时生活本身,而是要让观众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是在看戏。这种“间离”的效果,就可以排斥自然主义的追求生活真实,充分运用虚拟的手法,最大限度的调动观众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欣赏力。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也是这样主张的。他从剧本、表演以致音乐、舞台布景等各个方面,寻找种种手段,避免观众沉浸到剧中的人物和环境中去,而是让观众处在旁观者的地位,保持清醒的头脑,思索戏中发生的一切,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美的感受。1935年,他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演出的《打渔杀家》《霸王别姬》等戏,演员表演时摇动了一支木桨就代表水中行舟,挥动几下马鞭就给人以跑马的联想,这些虚拟的表演艺术,深深地吸引了他。 关于审美过程的心理距离,作家高行健有过这样一段论述:“小说家在取得真实感同时,还要同他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保持一段距离。”所谓痛定思痛,痛才能写得深切。而爱之深切又往往需要潜心回顾,才能表现爱之持久。作家对他笔下的人物只有清醒的保持这种距离感,才能把他的人物写到恰到好处,不至于被感情的波澜把人物弄得歪曲了。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应高于他们所反映的生活。毛主席早就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而就更带普遍性。”这六个“更”,也就是距离——心理的距离、思想的距离。 从美的鉴赏角度来说,也是需要这种距离的。鲁迅早就指出,读古典作品,切不可“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即使读当代作品,也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有了一定的距离,才能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