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以鬯 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香港从事编辑工作,迫于生计开始写作小说,著有小说集《天堂与地狱》(1951年)、《寺内》(1977)、《1997》(1984)、《春雨》(1985),长篇小说《酒徒》(1962)、《陶瓷》(1979),论文集《端木蕻良论》(1977)、《看树看林》(1982)、《短绠集》(1985)等。《刘以鬯中篇小说选》和《对倒》等 刘以鬯原籍浙江镇海,出生于上海。 194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系毕业后,到重庆新闻界工作,先后在《国民公报》和《扫荡报》任副刊编辑。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创办怀正文化社。1948年到香港,开始为《星岛晚报》写稿。1952年应邀至新加坡《盖世报》任主笔,编辑副刊。1957年以后定居香港。 1960年主编香港时报的副刊。1963年任《快报》的副刊编辑。随后又兼《星岛晚报》文艺周刊《大会堂》主编。现任香港文学研究会会长、香港作联副会长、《香港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天堂与地狱》,长篇小说《酒徒》、《陶瓷》,中篇小说《寺内》以及《刘以鬯选集》等。?主要作品小说:《蛇》、《七里岙的风雨》、《露薏莎》、《天堂与地狱》、《赛马》、《副刊编辑的白日梦》、《链》、《动乱》、《春雨》、《一个月薪水》、《吵架》、《除夕》、《第二天的事》、《龙须糖与热蔗》、《时间》、《蜘蛛精》、《一九九七》、《打错了》、《为什么会在街边哭》。 散文:《记陆晶清》、《记叶灵凤》、《记赵清阁》、《不可信的史料》、《约勒以写长篇》、《从陈西滢谈起》、《叶紫与“无名文学会”》、《关于〈雪垠创作集〉》、《孙伏园论鲁迅小说》、《忆徐讦》、《〈香港文学〉发刊词》、《〈香港短篇小说选〉序》、《〈香港文学散文选〉前言》、《旅行》、《他的梦和他的梦》。
毕飞宇男,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4年1月生于江苏省泰州兴化(江苏兴化为郑板桥、施耐庵家乡),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代表作品《推拿》毕业院校: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毕飞宇,男,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4年1月生于江苏省泰州兴化(江苏兴化为郑板桥、施耐庵家乡),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2010年11月毕飞宇在南京医科大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法文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曾两度获得鲁迅文学奖(全国中短篇小说最高奖项),多次获得《人民文学》小说创作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冯牧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庄重文文学奖等。2011年3月17日,毕飞宇的长篇小说《玉米》荣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成为该奖项2007年创立以来,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2005年是毕飞宇原创长篇小说的丰收年。在一众一线作家各自推出长篇新作之后,以中短篇小说知名的毕飞宇在时隔8年之后,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长篇《平原》。这本小说自然也被看成毕飞宇的转型之作。和此前的中短篇小说一样,《平原》关注的仍然是农村题材,描写的也仍然是上个世纪70年代,而从思想倾向上看,《平原》同样依然保持着对现实的强烈介入感,小说中“带菌者”的象征提法更是直接指向现实。从这个意义看,所谓转型,只是就小说的规模而言,《平原》在毕飞宇的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延续性要大于标志性。继2006、2007年的短篇《彩虹》,《相爱的日子》和《家事》之后,毕飞宇又在2008年第9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其个人写作生涯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推拿》。在这部作品中毕飞宇关照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小说《青衣》的黑暗与光明。毕飞宇在年轻时曾任教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从那时候起,他就和残疾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涉及残疾人,似乎总也离不开同情与关爱。毕飞宇却认为,小说家不可以做同情与关爱的注射器,他坚称,人的立场是他唯一愿意坚守的立场,而不可能是残疾人立场。在毕飞宇写作过程中,时常想回避一些问题,他“下不去”手,但是,为了人物的饱和度与真实性,他勇敢地放弃了一些“婆婆妈妈”的念头。他说,这一切都来自于尊重。长篇小说《推拿》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3月17日,毕飞宇凭长篇小说《玉米》获得了在香港公布的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这是自姜戎和苏童之后第三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这个年轻的文学奖一共授予了四次奖,而此次奖项也是首次授予已出版的英文翻译作品(《玉米》英文版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 dbl att)教授、林丽君 (Syl via Lin) 教授夫妇合译)。《玉米》讲述了文革中三个姐妹的故事,评委评价其“生动地探索了文革中中国家庭和乡村生活,通过环环入扣的家庭冲突和爱的故事,展现了个体和社会的面貌。”同时入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