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基础语法衔接补习剖析
第二单元 基础语法衔接补习 兼词与词类活用 一、兼词 (一)什么是兼词 兼词,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两个不同词性的字快读而合成的一个单音节词,它同时兼有这两个字的意义和作用。常见的兼词有诸、盍、叵、焉等。 有些兼词的读音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如,“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 (二)文言文中的常见兼词 1.诸。 (1)用在句中,是“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于”是介词。例如: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句中“诸”是“之于”的合音;“之”代“土石”,“于”作介词“到”讲。 (2)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词,“乎”是疑问语气词。例如: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句中“诸”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半句所说的事,“乎”是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2.盍。 “盍”(hé)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作“为什么”“怎么”讲;“不”是否定副词。例如: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句中“盍”是“何不”的合音,意思是“为什么不”。 需要注意的是,“盍”后面如果紧跟“不”字,则“盍”相当于“何”,就不是兼词了。 3.叵。 “叵(pǒ)”是“不可”的合音词,表示否定,多用于贬义。例如: “居心叵测”中的“叵”即“不可”的合音。 4.焉。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如: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句中“焉”是“于此”的合音,意为“在这里”。 二、词类活用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也有实词和虚词之分。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上下文)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作词类活用。 温馨提示:代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实词,但在文言文中属虚词。 (二)词类活用的分类 名词的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前面的名词一般用作动词。如: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作动词。如: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需要注意的是,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而已。 ﹒ ﹒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后面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 成语“汗牛充栋”。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后面带宾语,在理解时,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 ﹒ ﹒ 4.名词活用作状语。 严格地来说,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中 学课文中,为便于学生理解,还是将它看作是词类活用来处 理。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 ﹒ (3)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 (5)时间名词作状语。如: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 ﹒ ﹒ ﹒ 动词的词类活用 1.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例如: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 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 形容词的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2.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例如: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程序设计语言的形式语义习题答案解析.pdf
- 3.1.1+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和无机盐课件2024-2025学年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pptx VIP
- 2024年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icu早期康复治疗课件.pptx
- GB50028和GB55009燃气应用部分详细解读PPT.pptx
- 中考历史复习高频考点归类复习提纲(含5套卷).pdf
- 四年级计算题大全(列竖式计算-可打印).pdf
- 2020年陕西科技大学招聘辅导员试题及答案.docx
- 聚丙烯塑料的改性及应用.pdf VIP
-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寒假作业计算题“天天练”习题卡,含30份题组,附参考答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