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椎动脉夹层课件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分享 病例介绍 患者男,49岁。因“突发头痛4天,加重伴头晕、走路不稳、左侧偏身麻木5小时”于2015年6月5日入院。患者于4天前无诱因出现间断后枕部胀痛,无恶心、呕吐,无头晕、视物旋转,无肢体麻木及活动不灵,自测血压150/90mmHg,于家中口服氨氯地平等药物治疗,自觉头痛无缓解。5小时前自觉后枕部头痛明显加重,呈撕裂样,难以忍受,持续不缓解,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左偏身麻木,走路不稳,向左侧偏斜,进食水呛咳,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内无咖啡样物,无视物成双,无意识障碍,无抽搐及二便失禁,未予特殊处置,急来我院就诊,经门诊行头CT检查后以“急性脑梗死”收入院。病来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1年,平素血压最高150/90mmHg,规律口服依那普利治疗,血压控制尚可。无糖尿病、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病史。 个人史:否认烟酒嗜好。 家族史:无特殊记载。 病例介绍 查体:血压170/120 mmHg(左侧上臂),165/115 mmHg(右侧上臂),一般状况良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无畸形,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 神经系统专科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计算力、记忆力、定向力及理解判断力均正常。粗测视力、视野均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应灵敏,双眼球各方向运动充分,可见水平眼震,左侧面部针刺觉减退,张口下颌无偏斜,咀嚼肌有力,角膜反射正常,双侧面纹对称,示齿口角无偏斜,听力正常,左侧软腭上抬差,悬雍垂右偏,左咽反射消失,转颈、耸肩有力,伸舌居中,无舌肌震颤。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无肌肉萎缩及不自主运动,左侧指鼻、跟膝胫试验欠准,左手轮替运动笨拙,左偏身针刺觉减退,双侧深感觉对称存在,双侧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头CT检查未见异常。 临床诊断: 急性脑梗死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入院后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项、凝血、风湿组合、抗核抗体全套、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磷脂抗体、同型半胱氨酸、甲状腺功能七项均属正常范围。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颈动脉超声均正常。 头颅MRI提示弥散加权成像左侧延髓背外侧可见小片状高信号(如图)。 脑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提示左侧椎动脉局限性狭窄(如图)。 诊治经过 入院后给予奥扎格雷、依达拉奉、奥美拉唑、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抑酸及对症等治疗20余天,患者自觉走路不稳、走路偏斜、颜面部及肢体麻木好转,但仍诉反复后枕部头痛,头晕、视物旋转发作。因CTA提示椎动脉局限性狭窄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2015年7月3日行脑血管DSA检查,提示左侧椎动脉从PICA起始至椎动脉远端的夹层动脉瘤,长约2.0cm,伴远端狭窄,诊断为左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2015年7月15日于大连市中心医院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患者头痛、头晕明显缓解,给予口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及阿托伐他汀进行卒中2级预防。 患者术前DSA结果 确定诊断: 急性脑梗死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随访 3个月后随访:患者仅遗留左手轮替略笨拙,行走自如,无头痛、头晕,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感觉障碍。复查脑血管DSA提示夹层动脉瘤无增大,内无血流,局部狭窄已解除,血流通畅。 术 前 术 后 讨 论 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又称动脉剥离,多由于动脉内膜撕裂,血液在动脉压作用下进入动脉壁内形成血肿。 根据血肿形成部位,可将动脉夹层分为二大类: 1.壁间血肿位于血管内膜与中膜之间,造成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临床多表现为缺血症状; 2.血肿位于血管中膜与外膜之间,形成夹层动脉瘤,血肿容易突破血管外膜,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颈部动脉夹层 颈部动脉夹层是青年人卒中的常见原因,占45岁以下缺血性卒中的20%,其中以颈动脉系统较为多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年发病率约为:l~1.5/10万,好发年龄多为40岁以上,男性略多于女性。 在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中,颅外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常好发于V3段,颅内椎动脉夹层发生于V4段。 椎动脉V4段位于颅内段的近心端,易于受到头部运动导致的剪切力的损伤。同时,颅内血管外膜薄,中膜弹性纤维少,外弹性膜发育不全,且缺乏周围组织支持,是此处夹层动脉瘤容易破裂导致SAH的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