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文地球化学电子教案4课件
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 按照地下水的形成起源可分为: 溶滤-渗入水 沉积-埋藏水 同期沉积水 非同期沉积水 含有一定比例的其他成因水 内生水 溶滤-渗入水 溶滤-渗入水为大气起源,溶滤作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沉积-埋藏水 也称为封存水,埋藏于地质构造比较封闭的地下环境中,其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形成沉积物时盆地的特点。 在沉积-埋藏水的形成过程中,一般经历以下的演化阶段,下面以海相地层为例说明。 以上演化过程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可能会循环往复许多次。由此可见,沉积-埋藏水的形成过程及其水化学成分是非常复杂的。 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 内生水 1902年捷克鸩斯提出“初生水” ,即岩浆分异出来的水(岩浆水),认为该水首次流出地表,继而参与水圈总循环。 1940年苏联奥弗琴尼柯夫认为岩浆中确有水存在,并可使地下水圈的水在地壳发展过程中稍有增加,但不能认为地下水的储量是岩浆活动造成的;他将高温条件下矿物及岩石中结合态转变为游离态、并转入现代水圈的水称为“再生水”。 1975年加弗里连科,在承认初生水基础上,提出“深成水”,包括沿深大断裂向地壳层和地表运移的,积极参与区域变质作用、接触交代作用和花岗岩化作用的大量初生水,以及以上作用终止后从岩石中脱出的再生水。这部分水仅当存在适当通道时,才溢出地表。 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 渗入成因地下水 渗入成因地下水成分的形成过程 渗入成因地下水的形成经历了: 大气降水阶段 植物-土壤影响阶段 水-岩相互作用阶段 蒸发浓缩阶段 一、大气降水阶段 大气降雨的一般成分特征 气体 可溶性气体(O2, CO2, N2等)及惰性气体 侵蚀性 CO2溶于水后,形成碳酸,降低了雨水的pH值,提高了它的侵蚀性 弱酸-中性,未饱和,矿化度低———强的溶解能力 人类活动促使大气降水聚集各类金属、有机化合物及各种盐类,改变了雨水的矿化度、成分、氧化-还原性质、侵蚀性等。(例如酸雨——pH5.65) 一、大气降水阶段 不同地区的大气降雨成分不同 近海地区: 受风卷送的海水飞沫等影响,其Na,Cl,Br,I 等含量相对增高,在海边的雨水的矿化度可超过0.1g/l。 内陆湿润地区: 雨水是无色、无味的,所含离子主要为Ca2+和HCO3-,矿化度一般为0.0n克/升。 内陆干旱地区: 雨水中杂质比较多,矿化度可达0.n克/升。 二、植物-土壤影响阶段 植物 雨水流经植物根部时,经常会富集一些植物中的生物成因元素 1955年瑞典Gorham 作了一个比较研究,在松柏针叶树树根下采的雨水样与当地空中采的雨水样相比,发现,经过植物的雨水的钠和钙含量高出3倍,钾则高出17倍。 二、植物-土壤影响阶段 土壤是一个消耗水中DO的“酸性泵” 土壤中存在大量碳酸,来源于 大气中的CO2 光合作用——土壤中的有机物——CO2、NH3等强反应物 根系植物的呼吸作用 嫌氧条件下硫酸盐、硝酸盐可被有机物还原,产生CO2 土壤的生物化学作用产生许多有机酸,如富里酸、腐殖酸 DO与黄铁矿、锰结核等土壤中的矿物相反应也是酸性物质的来源之一 二、植物-土壤影响阶段 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改变金属元素的价态 氧化条件下 As、Fe、Mn形成难溶化合物,阻碍其随地下水迁移,并减小了对农作物的危害 Cr、Zn、Cu、Cd形成易溶化合物,有利于其随地下水迁移,并加强了对农作物的危害 还原条件下 As、Fe、Mn形成易溶化合物,有利于其随地下水迁移,并加强了对农作物的危害 Cr、Zn、Cu、Cd形成难溶化合物,阻碍其随地下水迁移,并减小了对农作物的危害 二、植物-土壤影响阶段 经过植物-土壤的地下水的特征 含有数量可观的碳酸 未被氧化的有机化合物的进一步分解将使水中碳酸进一步提高 相对于碳酸盐矿物与原生铝硅酸盐矿物,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即具有强溶解能力; 上述特征决定了地下水具有很强的与围岩介质发生反应的能力。 三、水-岩相互作用阶段 水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取决于 岩石(或矿物)的组成 地下水的成分 环境的热力学条件:如温度、压力,氧化还原条件等 水-岩地球化学作用类型 溶解-沉淀作用 离子交换作用 氧化还原作用 三、水-岩相互作用阶段—溶滤作用 在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地下径流发育的地区,岩石中的各种盐类在溶滤作用下依次溶出 ⑴ 氯化物溶出,形成氯化物型水——出现于含盐层及盐渍化区 ⑵ 硫酸盐及残余氯化物溶出,形成硫酸盐型水——出现于干旱、半干旱大陆区和石膏区 ⑶ 易溶盐大部分溶出后,含CO2的水使碳酸盐和铝硅酸盐产生不全等溶解,形成重碳酸型水——出现于陆源沉积的近海区、碱土区和火山岩区 ⑷ 当硅酸盐被溶滤时,可形成含硅酸、Fe3+较高的重碳酸型水——出现于风化强烈的湿热气候区 三、水-岩相互作用阶段——离子交换作用 阳离子交换作用 Ca2+ + 2Nax ?2Na+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