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国新闻记者与匿名新闻起源
美国新闻记者与匿名消息来源
[内容提要]新闻记者是否使用、如何使用匿名消息,如何处理与匿名消息来源的关系,一直是美国新闻界面临的道德和法律上的难题。通过回顾美国新闻史上有关该命题的几件重大事件,本文阐述了美国新闻界和司法界处理该问题历史渊源及方法。
新闻记者采写新闻离不开消息来源。因为新闻记者不可能是每一新闻 事件的目击者,他写作的大量素材都来自于消息源提供的信息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消息来源是新闻记者成功报道新闻的关键与基础。然而,新闻记者与消息源的的关系却十分复杂。其中,记者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在采访时,有的消息来源要求记者在正式发表的新闻中不透露其姓名身份,或者干脆要求记者不得引用其提供的信息。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记者往往陷入两难境地:如果答应消息源的要求,就意味着发表的消息没有出处,这会降低新闻的可信度;如果放弃消息源提供的信息,有时可能就错过了一条重要的新闻。而且道德和法律也会发生冲突:道德要求记者不得透露消息来源,而法庭却要强制记者说出真情。本文就美国新闻界围绕这一命题的一系列的问题作一些介绍与探讨。
从“水门事件”到“杰米的故事”
通常情况下,消息来源向记者提出所提供信息不可引用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所提供信息为背景信息(Background),即记者可引用该信息的大体意思,但是不可直接引用,而且不可透露提供消息者的姓名。二、所提供信息为深度背景信息(Deep Background)。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该信息的大体意思可以出现在新闻中,而记者不可透露该信息是来自于任何消息来源。三、所提供信息不可引用(Off the Record Comments)。即该信息只可用于记者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理解,完全不可引用。
在美国,是否在公开发表的新闻中使用以上提到的几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源所提供的信息,一直是新闻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专家各持己见,拥护者和反对者都大有人在。
被拥护者奉为经典案例的是1973年《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丑闻的成功报道。该报道导致了当时在任的总统尼克松下台。而《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之所以能够把发生在民主党总部水门宾馆的一件偷盗案与总统尼克松联系起来,进而挖掘出水门事件这一丑闻,完全得益于一位被称为“深喉咙”(Deep throat)的匿名消息源所提供的宝贵内幕消息。直至今日 ,人们仍不知道这位“深喉咙”是何方神圣。但是,每一个美国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篇报道的影响:由于这篇基于匿名消息源所提供的消息的报道,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因惧怕弹劾而辞职的总统。而后来该报道荣获普利策新闻奖这一事实更使拥护这一做法的记者们振振有辞:如果拘泥于在每一条消息后面都注上名字,记者不但可能会错过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故事,而且,一些重大的新闻可能永无见天日的机会。
在美国,有时离开了匿名的消息源,新闻记者就无法顺利采写新闻。这个问题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尤为严重。在这个美国的政治心脏里,根据匿名消息源提供的消息报道新闻是司空见惯的事。在白宫的吹风会上,政府的发言人不断地重复着“不可引用”四个字。即使是一些资深政治记者也无法使知情者在公开姓名的情况下开口。以至于有的记者戏称在华盛顿没有人有名字。基辛格就是一个典型。这位美国前国务卿不匿名就不开口。毫无办法的老记们只好有时幽他一默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在一次对基辛格出使国外的报道中,一位记者写道:“……,据一位有着卷发,戴角质镜框眼镜,操德国口音的高级政府官员透露。”
在另一方面,美国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现实也促使新闻记者大量使用匿名消息源提供的消息。媒体对著名的辛普森被控杀害前妻案的报道就很能说明这 一点。从一开始,辛普森案件就是各媒体争相报道的头条新闻。但是,没有几个知情者愿意在媒体上公开提供消息。于是承受着巨大的抢发“独家报道”的压力的记者们只好依赖于形形色色的匿名的消息源。一时间,报上充斥着各类不愿或不便透露姓名的知者和权威人士所 透露的“内幕消息”。然而,人们发现这些所谓的“惊人内幕”,以及“案件必威体育精装版发现”常常并不准确,甚至是无中生有。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被反对使用匿名消息源所提供的消息的新闻业内人士经常引为论据的案例也发生在《华盛顿邮报》。1980年,《华盛顿邮报》的一位女记者珍妮特·库克采写了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这篇题为《杰米的故事》的文章 描写了一个叫杰米的小男孩被他妈妈和她的男友强迫注射海洛因的故事。这篇文章是基于不愿透露姓名者提供的消息。文章发表后,在当时美国社会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要求严惩罪犯。然而,当华盛顿警方开始追查该男孩的下落时,这位女记者仍然拒绝透露给她提供消息者的姓名。当时,她的编辑也支持她的决定。只有当她这篇特写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时,真相才暴露出来——根本就没有这个男孩,这个故事是她自己编出来的。这件丑闻不仅使《华盛顿邮报》蒙羞,也使公众对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