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学术思想中的中庸哲学 .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冯友兰学术思想中的中庸哲学 .doc

  冯友兰学术思想中的中庸哲学 [冯友兰学术思想中的中庸哲学]  冯友兰学术思想中的中庸哲学   冯友兰晚年曾自撰寿联: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学术思想中的中庸哲学。在自注中他说: 上联勉行,下联言志。可见儒家中庸思想在其哲学生涯中的重要性。他一生致力于哲学与哲学史研究,其道路坎坷,当中亦经历过思想转向,按他自己的话说,甚至道术多迁变.不过其中不乏一以贯之的东西,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我看来即是。下面我们将沿着冯友兰学术活动的四个时期,来考察中庸思想贯通在其哲学之中。   一、人生哲学中的中道哲学   第一个时期大致是 20 世纪 20 年代,代表作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前十章其实是冯友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博士论文的中译本,在当时名字叫作《天人损益论》。书中根据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不同将人生哲学划分为三种: 损道、益道以及中道。当时冯友兰思想的特点是尝试打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界限,他以为东、西方的差异只是地域上的差异,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是思想上的差异。他将中国哲学史与西方哲学史合在一起进行考察,从人生哲学中选出十家作为代表进行比较。发现各派别的不同其实就是损益的不同,以及损之程度与益之程度的差别。比如中国道家、柏拉图和叔本华,都认为现实世界及人生为不好,不好之根源又皆起于人为,这三派的哲学均可名之为损道。三者之中,道家并不否认现世,认为只去掉人为即可得一完美世界,此派可名之为浪漫派;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之上另有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此理想世界虽不可见但可以思,此派可名之为理想派; 叔本华也认为有一个完满的世界存在于现实的世界之上,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既不可见又不可思,此派可名之为虚无派。益道各派别亦可作如此之分析。如此来看,则中西人生哲学的思想在本质上实无太大差异。可见,这正是此一时期冯友兰试图打破中西文化界限之努力。至于冯友兰如此做的动机,则和他的儒家中庸思想或者说中道思想有关。冯友兰说: 在《人生哲学》中,我把所谓十派别平列起来,好像是没有什么偏向。实际上,我的偏向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中道.在《人生哲学》的最后两章,第十二、十三章我提出了’一个新人生论‘。这就是我在当时所认为是中道的人生论。[2]178 -179这个新人生论,其实是以中道哲学( 儒家哲学) 观点为主要内容,核心概念即所谓中和.即用理性调和人之私欲及因欲而起之种种矛盾,达到适当也就是中的程度。在这个程度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38,社会可成一个大和,则美满人生可以实现。在新人生论中,尽管冯友兰博采实用主义及新实在论之见解[4]205,然我们看到,儒家之中道观实才是根本。   二、中国哲学史的新撰写方法   第二个时期大致是 30 年代,以二卷本《中国哲学史》为代表。要问,哲学史中也会有着作者的中庸思想? 我们说有,而且主要体现在方法上。孔子就有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3]22的方法。两端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是过与不及,只有取其中,才是恰当的处理方法。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上体现的中庸之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成见与赞成之中,亦即了解之同情.金岳霖认为,作为一个哲学家,可以有自己的成见,而且必须要有自己的成见; 作为一个哲学史家,对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及其哲学,则不能有自己的成见。带着自己的成见去写哲学史,就等于以一种成见去形容其他的成见[4]618,哲学史就失去它作为史的公允。同样也不必赞成某位哲学家及其学说,有赞成必会有不赞成。应该持有的态度是陈寅恪所谓了解之同情。[4]612了解也是一种见,不过不是成见; 同情与赞成相同,立场却不一样。从大处来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确实是真正的哲学史家之作,而不是哲学家之作。陈寅恪认为,作为哲学史家,对古人之学说思想,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4]612即设想自己站在古人之时代,体会当时古人之思想,这样才会避免流于穿凿附会。冯友兰也正是如此做得比较好者。第二,事出有因与查无实据之中,亦即正反合之所谓合.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哲学史上对古代事物的传统看法,现在多已经查无实据,而查无实据并不代表没有,还应当注意其多事出有因,因此不能直接否定。冯友兰认为,前人对古代事物之传统看法,是黑格尔历史哲学之所谓正,近人指责前人说法多为查无实据,是黑格尔历史哲学之所谓反,若谓虽查无实据却事出有因,这就是合.求真与求实得以兼顾。第三,信古与疑古之中,亦即释古.冯友兰三史释今古,可见释之一字实为其哲学史之根本撰写方法。信古,即是盲目相信古代着作。而流传下来的古代作品,考证出来很多是伪作,不能当真看待。例如《庄子》一书,相传是庄周所作,但其中有些篇章记载庄周死后之事,显然不可能为真。五四时期又兴起一种疑古风气,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人为代表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