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7短文两篇剖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作业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业2: 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回首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回首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坎坷的仕途生涯: 苏轼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皙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直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想到。 与:一起。 为乐:取乐。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一起。 步:散步。 中庭:院里。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连词,表原因,“原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何:哪。 但:只。 少:缺少。 闲人:清闲的人。 如:像。 耳: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整体感知 本文写苏轼与张怀民同游承天寺。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背诵课文,回答问题: 1、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探讨文中“闲人”的含义。 1、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文章表现出的作者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2、探讨文中“闲人”的含义。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 志的悲凉心境。 质疑探探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 此刻,苏轼与张怀民会说些什么呢? ??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建EPC项目管控要点经验分享.pptx
- 中建EPC项目设计管理分享.pptx
-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UNIT 2 LOOKINGINTO THEFUTURE》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 儿童自闭症社交训练.pptx VIP
- 2023-2014年医药制造业行业(证监会Ⅱ)比率、现金流、发展、盈利、经营、偿债能力均值.doc
- (人教2019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Unit 2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 课件.pptx
- 《广播影视发展史》课件.pptx VIP
- 死亡否认=THE DENIAL OF DEATH_13854410.pdf
- 《广播影视发展史》课件.pptx VIP
- 采购管理第四版梁世翔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