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诗歌再认识.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战诗歌再认识

2012年6月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9卷第3期 0f Business Sciences VOL29N0.3 Ju..2012 Journal Technology∞d Edi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doi:12.3969/j.issn.1672—0598.2012.03.017 t本刊特稿· 抗战诗歌再认识‘ 周晓风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0047) 摘要:近年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拓展,学术界对于抗战文学乃至整个抗战文化 研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有关抗战文学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取得新的进展,但学术界对所谓 “抗战诗歌”的理解仍有待进一步拓展。抗战时期的诗歌既具有主题风格的某种一致性,同时 在时间上又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不容忽视的区别,在空间上形成了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 区分割的政治地理格局,需要运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区域文学互动带来的变化认识 抗战诗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抗战诗歌;抗战文化;现实主义诗歌;精神内涵;审美特征 2001年,本人在拙著《新诗的历程》一书中, 视。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学术界对所谓“抗战 曾用了接近全书一半的三章篇幅去处理抗战时期 诗歌”的了解和理解有待进一步拓展,对于抗战 的诗歌部分。除了以“新诗的逆转——歌谣体” 诗歌美学的讨论有待深入推进,对于抗战诗歌在 为题,把抗战初期歌谣体诗的出现看作是“抗战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与诗的双重选择”的结果外,还以“另一种范 式——新写实体”和“必要的张力——新现代体” 为题,对抗战中后期诗歌的发展和诗体的凝聚做 在我们一直以来对于抗战诗歌的理解中j有 了进一步的叙述。¨。当时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的 一种刻板认识是比较普遍的,那就是把抗战诗歌 考虑就是希望避免此前对抗战诗歌过于简单化的 仅仅理解为“战声”,理解为国统区的朗诵诗和解 理解和非美学本位的处理,以达到对抗战诗歌更 放区的街头诗。这种认识似乎自郭沫若1938年 为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多年之后的今天,随着时 的《战声集》开始,一直延续下来,至今几乎仍然 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拓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无疑 没有得到改变。①这样的理解固然是有道理的, 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不仅有关抗战文学史料的发 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抗战诗歌的基本情况。但 掘和整理取得新的进展,而且学术界对于抗战文 学乃至整个抗战文化研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 是,这样的对于抗战诗歌的理解显然是不够全面 ·[收稿日期]2012一05一04 [作者简介]周晓风(1957一),男;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①郭沫若的《战声集》是他1936年至1937年的诗歌作品,1938年1月由广州战时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收入《郭沫 若全集》“文学编”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113 万方数据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9卷 的和充分的。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 般人们常常谈到的高兰、光未然的朗诵诗,田间、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