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3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_课件剖析
1、下列各备选项目中,哪项与种群数量的变化不直接相关?( ) A、气候 B、出生率 C、分布型 D、食物 A.酵母菌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 B.酵母菌种群在第4天增长率达到最大 C.在第4天至第6天中,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该瓶内酵母菌种群的K值为400 * 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和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一、种群数量的波动性 *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 K (1)非周期性波动 气候 气候 湿度 温度 ——大多数 两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相等 原因:如一些生物随气候变化而表现 影响旅鼠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是什么? 食料植物因旅鼠取食而发生周期性短缺 (2)周期性波动 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猞猁数量和雪兔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原因:食料植物及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之间的数量互动关系 食物 捕食 ——高纬度环境 两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原因:食物周期性的成熟:(捕食关系的生物) 1、外源性调节因素——非生物因素 二、种群数量的调节---相对稳定性 ——生物种间因素 2、内源性调节因素 光、温度、水分等 食物、竞争、捕食、寄生、疾病等 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等 1、光 ⑴影响植物的分布: ①松、杉、小麦等阳生植物须有强光才能生长; ②人参、三七等阴生植物只能生长在阴暗处 阳性植物 阴性植物 外源性调节因素——非生物因素 1、光 (2)影响植物的繁殖: ①油菜、桃花等长日照植物须在白天越来越长的春天才开花; ②菊花、茶花等短日照植物须在白天越来越短的秋天才开花。 长日照植物(桃) 短日照植物(菊) 2、温度 实例1:由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部分植物的种群数量也呈季节变化。 春:丁香花 夏:山桃草 秋:鼠尾草 冬:鹤望兰 实例2:由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某些动物的种群数量也呈季节变化。 鸟类迁徙 鱼类洄游 蚜虫高温数量下降 沙漠 热带雨林 3、湿度 1、寄生 外源性调节因素——生物种间因素 江豚感染寄生虫而浮尸沙滩 寄生生物 寄主 数量 时间 2、捕食 猞猁增加 雪兔增加 植物增加 + + - - 反馈调节 时间 种群数量 被捕食者 捕食者 1、行为调节 (1)种内斗争——领域行为 鹬 华南虎 内源性调节因素 (2)种内互助——社会行为 鸟类迁徙 激素? 2、内分泌调节 啮齿类动物——长耳跳鼠 种群密度增加 → 压力增大 → 刺激中枢神经 → 内分泌代谢紊乱 →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提高、 迁出率提高 → 种群数量减少 → 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 对仔鼠照顾不良,行为反常,好斗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练习巩固 C 2、下面哪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有影响?( ) A、捕食 B、领域行为 C、气候 D、寄生E、以上均有影响 E 3、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 “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C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C 4、在放有5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入少量酵母菌菌种,然后每隔一天统计一次酵母菌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如右图所示的结果: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B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