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与环境保护复习课课件
复习专题一 环境和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 1.(2015·江苏地理)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去2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 (2)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季多大风 天气干燥 生态环境脆弱(任答2点) (1)总体呈下降趋势(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再缓慢下降) (3)“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__ ___ ___ __。 (4)历史时期美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有________,针对我国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可以采取________等措施。 (3)限制土地过度开垦 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有效保护草地资源 (4)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任答1点)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技术手段 宣传教育(任答2点) 【解析】第(1)题,直接从图中可以读取趋势,注意突出变化趋势,先整体描述,再分点描述。第(2)题,黑风暴的形成与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美国中西部广阔的草原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多大风,天气干燥,为黑风暴的形成提供了干旱的环境和动力条件,加上地表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导致黑风暴多发。第(3)题,从资源角度看,两种做法都是关于土地利用的法规,可限制土地过度开垦,有效保护草地资源;从环境角度看,两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两大生态问题。第(4)题,结合材料从土地利用的政策、法规角度归纳,根据我国国情,还可以运用多种环境管理手段(经济、行政、技术、宣传教育等)来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2.(2014·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 的主要措施。 (1)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地表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答三点即可)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曲线可以判断出小河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呈“W”形,即先减轻后加重再减轻;水污染的形成与污染物的排入、河水的净化能力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后河流流量增大、污染物的浓度升高,说明有大量污染物被雨水带入河流中,同时可从坐标图中判断出河流的流量很小,因而河水的自净能力弱。第(2)题,防治该河水污染采取的措施可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减轻污染物的排放、完善城市污水净化设施和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 3.(2013·福建文综)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据此回答问题。表 (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1.类型: 环境问题分类的方法很多,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种类 成因 问题举例 原生环境 问题 自然力或自然因素 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等 次生 环境 问题 环境 污染 排放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生态 破坏 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毁灭、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更为重要,具体如下: (1)工业生产导致人类索取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2)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冲击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以及环境污染加剧。 (3)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3.危害: (1)威胁生态平衡。 (2)危害人类健康。 (3)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