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与健康1课件
饮水中氟含量和龋齿数、斑釉齿的关系 3.作用持续时间 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可用下列模式表示: y=I/k(1-eˉkt ) y—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量 I—吸收量(I=每日摄入量×吸收系数) t—作用时间(d) k—排泄率(k=Ln2 /t1/2) 根据此公式也可推算出污染物在体内的最大蓄积量即: y∞ =I× t1/2×1.44 因为y=时间为t时的体内蓄积量 若:t=0 y0=0 若:t=∞ y∞ = I/k 因k=Ln2 /t1/2 故y∞=I/Ln2/ t1/2 =I× t1/2 ×1.44 举例:若每天吸收1mg甲基汞,其在人体内的生物半减期为70天,计算其最大蓄积量及达到最大蓄积量需多少天? y∞=1×70×1.44≈100mg 70×7=490(天) 4、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 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 独立作用 拮抗作用 5.个体感受性 易感人群:在同一环境暴露下人体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强度和性质不同,对某些污染物特别敏感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这部分人群比其他人群更易于受到环境污染等有害因素的损害。 七、环境污染的防治 (一)、组织措施 1、健全环保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2、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 预防性卫生监督 经常性卫生监督 (二)、规划措施 城乡建设和改造规划、工业企业规划和布局 (三)、技术措施 环境与健康 一·人类的环境 (一)概念 环境(environment)(P7):它包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的,以人类生存有关的自然及各种社会条件。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定义 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实或远期作用。 1、自然环境 原生环境(P8)、次生环境(P8) 2、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非物质环境) 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地质环境 生产环境 生活环境 指天然形成的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二)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 (三)生态系统与 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ecosystem)(P10 ) 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共同构成的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 组成生态系统的四个部分: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命物质 2.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P10):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二、人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与环境物质的统一性(P12) (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P13)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P13) 三、环境污染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P15)。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public nuisance)。 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一)环境污染物的来源(P15) 1.生产性污染: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2.生活性污染:生活三废(粪便、垃圾、污水) 3.其他污染: 交通性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中所含HC、NOx、B(a)P、CO、Pb等。 物理性污染、抗生素滥用、自然灾害 污染物的种类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pollutant)。主要分三大类: 1.化学性;2.物理性;3.生物性 (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转归 1.相互渗透 2.生物富集(bioconcentration)和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P11) 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这种过程为生物放大作用。 举例: 在DDT浓度为0.00005PPM湖水中生长的藻类物质其DDT含量为0.04PPM、鱼为2.07PPM、水鸟类为75.5PP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