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的形成:一份台湾科学课教案赏析 .docVIP

地层的形成:一份台湾科学课教案赏析 .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层的形成:一份台湾科学课教案赏析 .doc

  地层的形成:一份台湾科学课教案赏析 [地层的形成:一份台湾科学课教案赏析]地层的形成:一份台湾科学课教案赏析文/ 胡继飞 等《地层的形成》是台湾教育学者杨中明先生向笔者推荐的一份科学课教案,该教案几经实践和修改,已经作为公共教育资源,被台湾一些师范院校用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地层的形成:一份台湾科学课教案赏析。该课例的教学对象为小学六年级,时间为50分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对该教案作推介和评析,旨在与大陆的教师们一同分享台湾同行的科学课程教学理念及其教学设计方法,相信对大陆包括小学科学在内的各科新课程的教学定有助益。一、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各种地层的图片和投影片,运用逻辑思考,推论地层形成与水流有关,并由学生设计实验与操作,验证水流是形成地层的主要原因。[点评:设计者仅用60个字就将教材内容及其编写思路说得清清楚楚,这反映出设计者对教学内容具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值得注意的是,从一些教案出版物可以看出,我们一些教师的教案常常用大段的文字进行“教材分析”,却并没有说清教材的内容和思路。]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层图片,说出不同地层的特征。2、通过观察地层中泥沙、石头堆积的情形推论,地层的形成与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有关。3、根据教师提供的器材,能合作设计一种方法验证水流可以使沙石一层一层地沉积。4、通过验证结果能说出地层的形成是水流经过长期搬运、堆积产生的。5、能举出一例说明地层不是永久不变的。[点评:这里的教学目标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大领域,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述策略,包含了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行为内容4大要素。目标全面、容量适度且具有操作性。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使用目标分类和行为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但仍有不少教师不能熟练掌握目标陈述技术。此外,设计者没有刻意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要求,而我们不少教师往往片面理解三维目标,常常是每节课都要弄出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来。]三、概念分析1、概念地位: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 —→ 地层的形成—→地壳的变动2、主要概念:地层是水流将石砾、沙土,长期搬运、堆积形成的。[点评:单独设置“概念分析”一栏的做法值得借鉴。设计者用一个简单的图解,将本节教学内容与前一节和后一节的概念联系清晰地勾画出来,使得我们对本课的“概念地位”一目了然。从图解还可以看出,作为地震多发地区的台湾,非常重视有关地质学内容的教学,体现了科学要关注现实需要的课程思想。同时,设计者用简练的一句话将本节要学习的“主要概念”也交待得清清楚楚。]四、教学资源1、准备地层的图片和投影片:基隆市和平岛、苗栗县后龙镇、苗栗县三湾乡、台北县安坑乡、基隆市祥丰街、新竹县湖口台地、苗栗县狮头山、汶水溪上游、武陵品田山。2、准备量筒、水槽、泥沙、石子等实验器材。3、评估学生的生活经验。[点评:师生的课前准备非常重要,充足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条件。设计者不仅为教学准备了丰富的直观教具,还注意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直观教学是科学课的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设计者注意利用地层图片和实验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此外,这里使用的是“教学资源”一词,比我们惯用的“教具准备”要好。]五、教学过程1、把握问题提问1:小朋友,想想看,这地面下的情况会是怎样的呢?回答1:暗暗的,有泥土、沙石//有岩石、矿物、化石//有地下水、湿湿的……提问2: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怎么知道地下会有这些情况呢?回答2:在工地看过//在新建房屋挖地基中看过//在峡谷、河流、山崖看过//在横贯公路的路旁可看到被切开的山……问题3:现在我再带你们到台湾的几个地方看看(展示图片和投影片)……看到了什么?回答3:一座座被切开的山//每一张图的情况都不相同//看到一层层岩石,象夹心饼干……提问4:比较第一、二张图,有什么不同?回答4:第一张好象是由岩石组成,比较坚硬;第二张图好象是一层层的……提问5:第二、三张图有什么不同?回答5:一张比较陡峭,一张比较平坦;沙石的颜色不一样……提问6:第四、五张有什么不同?回答6:岩石的颜色、排列的层次不一样,教案《地层的形成:一份台湾科学课教案赏析》(..)。提问7:再看一张比较近的放大图,从这张图你能看到什么?回答7:大约六层,每层都不一样//有的是土质,有的是沙//夹杂着石砾,有的已经变成坚硬的岩石//每层的颜色和颗粒大小都不同……[点评:为经验和感知环节,主要用来落实前述“教学目标”中的第1项。设计者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地层图片观察,突出了观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新的科学事实——“地层中有的是土质,有的是沙,还夹杂着石砾,有的已变成坚硬的岩石”,接下来就是要弄清该事实背后的原因——探究地层的成因,故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提出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