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病因及预防调护.pptVIP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风的病因及预防调护ppt课件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4.气虚血瘀 证候:突发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白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舌质暗淡,或有瘀班、瘀点,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弱、细缓或细涩。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解:重用黄芪补气;桃仁、红花、归尾、川芍、赤芍活血化瘀。 本方还适用于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但黄芪甘温,故肝肾不足、兼有痰热或风阳痰火者忌用。 若气虚明显者,加党参或人参等补气药益气通络; 血瘀甚者,可加莪术、三梭等破血通络之品,甚或可加用水蛭等药; 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宣窍。 (三)分证论治—中脏腑 1.闭证 闭证为邪实内闭之证,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二便不通,肢体强痉,喉中痰鸣,临床又根据有无热象,分为阳闭和阴闭,由痰火内闭者为阳闭,由痰浊内闭者为阴闭。 (三)分证论治—中脏腑 (1)阳闭 证候:除上述闭证的主要症状外,又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三)分证论治—中脏腑 治法:辛凉开窍化痰,清肝熄风。 方药:先用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灌服(或鼻饲)以清心开窍,再用羚角钩藤汤加减以平肝熄风,清热化痰。 方解:羚羊角为清肝熄风主药;桑叶疏风清热;钩藤、菊花平肝熄风;生地清热凉血;白芍柔肝养血;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方中可加石决明、龟板、白芍育阴潜阳; 或加僵蚕、全蝎、地龙以增熄风之力; 热象重者,可加丹皮、山桅清热; 若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痰多昏睡者,加菖蒲、郁金以增强化痰开窍之力; 若痰热腑实,腹胀便秘者,可用星蒌承气汤加积实通腑化痰泄 热。 (三)分证论治—中脏腑 (2)阴闭 证候:除上述闭证共有的症状外,还有静卧不烦,面白唇黯,四肢欠温,痰涎壅盛,苔白滑或腻,脉沉滑。 (三)分证论治—中脏腑 治法:辛温开窍,化痰醒神。 方药:急用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以芳香温开,继则煎服涤痰汤化痰开窍。 方解:制南星、菖蒲化痰开窍;半夏、陈皮、获答、竹茹、生姜祛湿化痰;枳实降气利痰下行;人参、甘草扶正。 兼有动风者,可加天麻、僵蚕、全蝎以平熄肝风。 若见戴阳证者,属病情恶化,宜重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 (三)分证论治—中脏腑 2.脱证 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肢体软瘫,手撒肢冷,二便失禁,或见大汗淋漓,舌萎而嫩,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严重者可见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目睛上窜,口吐涎沫,舌痰,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 中 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定 义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 预防调护 主 要 内 容 小结、习题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因其起病急剧,变化迅速,证见多端,与风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人称其为“中风”,又名“卒中”。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属于中医内科常见急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 定 义 历史沿革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首创“中风”之名。 唐宋以前,对中风的认识,基本上根据《内经》、《金柜要略》的论述,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 唐宋之后,特别是不少金元时期的医家对“中风”病因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中风病是由“内风”而起,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力倡“非风”论,认为“内伤积损”是中风的病机实质。李中梓明确将本病分为闭、脱二证。

文档评论(0)

118zhuanq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