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汤包面(外一篇)
清汤包面(外一篇) 我最没出息!
大学时光多少事,念念不忘的,竟是那碗清汤包面
说来话长
1978年,考入江西师范学院。这是一件让全家人喜出望外的事。喜出望外之余,多子多愁苦,讷于言而敏于行的父亲决定亲自送我上学。并非送达南昌,只是送到昌傅站
一头樟木箱,一头铺盖卷,不沉重也不轻飘的“行李”,瘦削的父亲一挑到底。路不远,也不近,二十余华里
早上吃的什么、怎么出的家门、如何过船渡水、一路上碰到哪些熟人、父子俩说了啥……惭愧,全都不记得。记得的是:到了昌傅站,进了候车室,打好火车票,看壁上挂钟还有些时间,父亲说:“吃点东西。”担子上肩,父子相跟,进了“车站饮食店”
站是最小的站。两行铁轨南北横陈,混杂着浓浓灰土味、尿臊味、铁腥味、柏油味的“味儿”肆意飞扬。候车室在铁道的东面,紧靠站台,巴掌大;饮食店在候车室的东面,相隔十来米,巴掌大。巴掌大的饮食店是倚着仓库围墙搭建而成的,砖木平房,瓦青黑、墙灰白、门低矮、窗逼仄。内部构造是这样的:一堵泥墙将里外拦腰分开,里间做灶房,外间是店堂。灶房里有案板、火炉、锅碗瓢盆、葱姜蒜辣、米面油盐酱醋,还有大水缸。案板上放了切菜的砧,纱布蒙着的面团、老面等等。火炉大小各一,架着蒸锅和炒锅。店堂里摆了三张木桌,各二尺见方,面目粗黑,油渍麻花;每桌配四条矮板凳,各凹凸不平,吱嘎作响。再就是里外忙碌的大师傅――一个土老头,少发、多皱、眯眼、戴袖套、围蓝布裙。隔墙的一侧辟了窄门,供老头进进出出;正中开着方正的大洞,供老头收钱收粮票、递饭递汤菜。食客进门,洞若观火
店里有现成的油饼、油条和馒头,也能炒菜做汤。父亲目不旁视,只朝老头说:“师傅,帮我泡两碗包面。一毛五一碗,一毛一碗。”
于是,里间热闹起来:两只粗瓷大碗摆上案板,分别往里刮盐、淋酱油、放葱一撮、加猪油一匙、搁薄铁调羹一把;涮锅,注清水,捅旺炉子;揭开纱布,将白里透红的包面疙瘩拨拉出来。水开了,包面下进去,蒸汽腾起来。沸了,加一瓢凉水;又沸了,包面浮上水面,和水一并欢腾。老头用长柄铁勺舀了锅里的水冲进碗里,拿调羹搅动几下,葱香和油香蹿了出来。用细篾小笊篱将翻滚的包面捞起,分配到大碗里。问:“吃胡椒么?”得到答复后,各敲入些胡椒粉,双手端了,放在窗台上,大声喊:“好了!”
父亲取了那碗少的,快快地吃。我端了那碗多的,慢慢地吃。秋已凉,天不热,一碗包面吃下来,我满头大汗
没见老头数数,碗里的东西却分明清点过。我那碗整整30朵,父亲那碗一定是20朵。说“朵”,是因为这东西实在轻薄,如花、如蝶,灿烂而不黏糊。捏合紧密的面皮煮透了,舒展开放,柔韧晶亮,仿佛蝴蝶的翅膀,那折皱处正是翅上的经络;裹着肉馅的“面袋”,恰似蝴蝶的腹,一点嫩红清晰可见,甚是抢眼。熟包面也就古铜钱那么大小一个,飘荡在漾满葱花和油花的汤汁里,各自沉浮。嚼一朵、喝一匙汤,嚼一朵、喝一匙汤……我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满足。面皮儿真溜滑、真筋道,无一处破损,直往人喉咙里钻;“包”里那肉虽然少,却脆嫩、多汁,鲜得让人想哭……我看清楚了,煮包面那锅子里,面是面,汤是汤,面舀出来了,寡水和清汤还在;碗里也面是面,汤是汤,天作之合,妙不可言
清汤、包面,本是同一样东西。这种吃食,在我们乡里多叫“包面”,在邻近的樟树多叫“清汤”,也称“猴子包面”。类似的玩意儿,四川有,叫抄手;苏浙有,叫小馄饨;广东有,叫云吞;福建有,叫肉燕。前些年,樟树人将它评为“名小吃”,用了“久享盛名、文化深厚,皮薄馅鲜、风味独特”等词句加以描绘,并且演绎出与解缙、乾隆等人相关的曲折故事,张恨水信笔一句“临江府,清江县,三岁伢子卖包面”也广为引用。做了宣传广告,配了精美图片。只是,图片上那碗里的“清汤”,全是圆不溜秋的面口袋、肉荷包,和我在昌傅站吃的“清汤包面”不是一回事儿
人生苦短,其路也长。我吃过抄手、馄饨、云吞、肉燕,不一而足,各具滋味。二十年前到樟树,因为扯了上面的“故事”,朋友们郑重其事地邀我去古风犹存的“望津楼”,专吃“包面”,脸盆装、海碗盛,举箸临风、笑语欢声,晃然如昨日。吉安有座白鹭大桥,桥头有一家“樟树佬清汤店”,生意兴隆,日日跑火,侧身其地的鄙人曾连续十余天光顾其间,旁若无人,只为享用一碗“双料”的“包面”……实话实说,都没有吃出昌傅小站的味道。至于所谓法国蜗牛、苏格兰打卤面、意大利通心粉、西班牙海鲜饭、巴西烤肥牛,相比于那碗“清汤包面”,皆味同嚼蜡
清汤、包面,早就是大众吃食了。菜市场有擀好了的“皮子”卖,肉随时可去超市拎,人人会“包”,家家能“煮”。我却以为,昌傅站上的“猴子包面”才叫美、才是鲜!“那美”与“那鲜”,和它薄皮少馅是分不开的,和“清水清汤”是分不开的,和一撮土葱一匙猪油是分不开的,和如何煮如何盛也是分不开的……。哪里用得着包那么多肉,哪里用得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