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8.《钢琴教师》概要
绝才惊艳 《钢琴教师》解析 耶利内克,奥地利作家。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位凭借德语写作而获奖的女作家。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公告中说:“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作为当今世界颇受争议的德语女作家,国内外评论界对其作品的评价是誉毁半参的。一方面,对于她用文学语言对性别问题,社会中的性和暴力等主题的讨论进行普遍赞誉;另一方面,对于她对当代奥地利社会问题的批判以及作品中性、性变态等问题的描写则持怀疑态度。 耶利内克获奖后,德国“文学教皇” 赖希·拉尼茨基说了几句话,一句是:“又一个德语女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6年诗人萨克丝是第一位);另外一句是,“她是一个非常不同寻常、非常激进、非常极端的女作家”。 一、耶利内克其人 耶利内克虽然是在二战后的奥地利长大的,但还是深深地以为奥地利社会依然在法西斯阴影之下。她父亲是捷克犹太人,在二战期间在德国的军工厂里面工作。由于他本人是化学家,所以免受了迫害。但是到了50年代,他父亲精神失常,60年代死在精神病院里面。她从小就是由她母亲带大,而且母亲也是比较专制的人。 她读书的环境也很有意思,在天主教幼儿园长大、后来又在教会修道院里读小学。教育环境都相对保守。可能对周围环境很难适应,她读小学的时候,就由于精神状况进过医院,大学期间也因为精神问题休学疗养过。 家庭因素和宗教上的反叛、童年的阴影对她可能影响都比较大。1974年,她与德国丈夫结婚。之前,她曾经与奥地利两个公众人物同居过,一个是诗人罗伯特·辛德尔,另外一个是作家盖尔特·罗许策。 1、政治写作 诺奖结果出来后,纽约时报分析认为瑞典皇家委员会还是多少与政治挂了钩。耶利内克是个坚定的反对右翼极端主义者:她曾有18年的奥地利共产党“党龄”,她的戏剧《斑比乐园》(Bambiland)还强烈地讽刺过美伊战争。我们也可以认为,耶利内克的文学作品是她政治参与的一个形式。 她是典型的“68型”的作家。她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参加过欧洲学生运动。她的文学开端就是从参与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的讨论开始的。符号学通过符号讨论社会、欲望、文本,甚至是色情的方法对她影响很大。可以说她的文学与政治是同时开始的。因此她参加共产党也是可以理解的,到1991年,由于奥地利共产党内部一些原因,她和当时党内两位有名的人物一起退党,在当时奥地利也很轰动。 她进入文坛的政治姿态很强,个性本身又很反叛,所以对官方很多方面都持否定态度。 耶利内克激烈地反对极端右翼的自由党。奥地利自由党也曾大肆抨击她的作品灰暗,有不健康、露骨的性爱描写。 诺奖委员会当然会否认评奖与政治有关。这次文学奖授奖词中,没有任何政治色彩,特别称赞了耶利内克有超凡的语言风格和音乐性,但奥地利一些评论家则反讽说,耶利内克语言原本就缺乏音乐色彩,她的语言象征意味过于浓厚,充满文字游戏的色彩。 2、女性写作 作为一个女性,她的书一直以女性为题材,深刻地浸淫了悲观主义情绪,她所有要表达的观念似乎就是“女人生来就被塑造、被忽视,她们无法,也没有能力快乐、有效地在世界上栖息。” 自母系社会进入父权社会之后,男子摘掉了女性头上的光环,掌握了人类社会的权柄,女子由自由女神沦落为女奴,由主宰变到屈服地追随男性,按照男性的要求塑造自己的客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是许多女作家的观点,耶利内克的思想也是在这种土壤中形成的。 二次大战后,特别是1970年代以后,在世界范围的青年反叛传统的形势下,女性文学与社会、政治、历史问题联系紧密起来。她们强调培养女性的主体意识,用女性的视角审视事物,从各个角度揭露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性和爱情是一个重要方面。她们中的一些人曾经是反权威的大学生运动积极分子,政治态度比较激进,因此她们的作品中也就包含了更多的愤怒、呐喊、抗争。 耶利内克特别擅长不诉诸感情地描写人类关系中野蛮与残酷。她像是拿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在解剖奥地利这个生病的躯体,对人性的扭曲、变态的描写就像是把一个病理案例研究形象化。无情的辛辣讽刺和毫无顾忌地展示丑陋,使人阅读时既受刺激又感到不舒服,十分压抑。不知这是不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审丑”。 就我个人而言,耶利内克不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我喜欢更加宽容、用女性视角更开阔地看世界和历史的作家。 二、 《钢琴教师》浅析 《钢琴教师》创作于1983年,这是一部很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充满了后现代的因素,叙事者不断转换,故事支离破碎,场景模糊不清,语言断断续续……让人很难有耐心读下去。2001年,法国著名导演米夏埃尔携伊莎贝拉·胡帕特、伯努瓦·马吉梅和安妮·吉拉尔多特拍摄的《钢琴教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