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孟子·知天与俟命.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B5孟子·知天与俟命概要

总起来说,孟子承认命的存在,但又强调面对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行义向善,以俟之,如果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仍达不到目的,那就应当坦然面对。 由此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的事一半由自己决定,另一半由命决定。人生的意义在于,努力做好自己的一半,并凭着这一半尽可能从命那里夺得更多的份额。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仅此而已。古语“尽人事听天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也就是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俟命”思想决定了儒家积极有力的人生态度。儒家哲学历尽坎坷,仍生生不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奋斗的精神,绝不消极懈怠,原因皆在于此。这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思考题:孟子俟命的思想有哪些要点,请你结合自己人生经验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括号里是贤,意思是传给贤的人,大禹的儿子比益贤,比起大禹辅佐了舜17年,益只辅佐了大禹7年,百姓还不知道他好不好。仲尼不有天下的原因是 * 孟子说“仁义礼智去追求她,就能够得到‘舍弃追求就要失掉,这种追求是有助于得的,因为这是我本性上所固有的,富贵爵禄,去追求她也有方法,要想得到却是命运,这种追求却不一定有助于取得,因为追求的是身外的东西” * * *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买彩票一定有人会中,但是谁中是偶然的) 马云成功中气运的成分(以前的资本家有时代背景的限制) * * 小国将要面临灭国的危险,君主有两个选择,一是行善政,尽量保民,二是卷款逃走。孟子建议行善政,并举例说施恩与百姓子孙必有王者出现。然而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天意 * 《孟子导读》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杨泽波 如何做人之知天与俟命 儒学关于如何做人有其基本原则,照此去做,就可以成为有德的人,其生活就有意义。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由此便能够在事功方面取得成功,得到美满的物质生活。在这方面儒家有一种独特的智慧。这就是今天要讲的内容:知天与俟命。 首先看知天。儒学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道德直接与天相通。但这一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孔子沿用先前的思想传统,认为人的使命是上天赋予的。这方面最有名的说法说是“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但孔子对于天又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孔子之后,孟子面临着繁重的任务。沿着仁是什么这一问题一步步追下来,追到底,必须有一个终极的答案。也就是说,要把性善论坚持到底,对于性善的终极根源必须有个交代。 古时候人们思想有一种习惯,将实在搞不清的问题向上推,在西方是推给神,在中国是推给天。 中国古代天论思想的传统在孟子手里又派上了用场,成了他解答道德终极根据难题的法宝。“天生蒸民”、“天之所与我者”都是这一思想的反映。 这方面另一章特别值得关注: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3.1) 上述说法表明,历史发展到孟子这一站,不得不解决道德的终极根源这一问题了。孟子自觉承担起了这一任务,把道德的终极根据上挂到了天上,以天作为儒家道德的终极根据。 为某种东西寻找终极根源的理论,在中国哲学的系统中,叫做形而上学。其说法来自于《易经》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说,有形有象的东西为形而下,无形无象的东西为形而上。这种无形无象的东西,即指事物的终极根源。 儒家把道德的终极根源上挂到天上,建构了自己的道德形上学,这种做法有一个重要的效应,就是使儒家的道德具有了超越性。儒家道德并不只是简单道德教条,它也有自己 形上意义。 因此,在历史上,讲儒学不能不讲天。此之谓“知天”。 同时,也必须看到,儒家必须讲天,天虽有形上意义,但并不是人格神。 儒家是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不走宗教道路却又能支撑人们心灵,给人以生活意义的学说。别的不说,仅就这个现象本身而言,就已经精妙无比了。 但这也带来一个严峻的课题。因为天不是人格神,儒家无法以天来保障人必然有福。这与宗教的道路完全不同,蕴含着大文章。 儒家不以天保障有德之人必有福,但也必须对有德未必有福这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便有了“俟命”的说法。 俟命是由福的问题引申出来的。 《孟子》中关于有德之人未必有福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圣人亦有穷居”的问题。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8.29) 其二,是“圣人是否遇世”的问题。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9.6) 17年 7年 尧(丹朱)—舜(?)—禹(启)—益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