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行与生活
道德与生活
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与生活道德
当前,在高等院校中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个较为难解的课题。它的艰难之处在于“软”字,因而与刚性的“知识教育”相比显得现存性但又无以言说的尴尬。笔者想要探讨的不是强调“道德教育”的意义何在,而是研析一代学子如何在“软”环境中更能和谐健康地发展,那便是当代大学生道德生活与生活道德的追求。
一、他律:生活道德的范式
人是生活在一定“关系”中的。为了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规范和要求来调节。这些规范和要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经过筛选和积淀,形成一定的社会生活道德标准,并通过舆论形式、评价样式以及人的内心体验去规约人的所想所行。这种以外在的制约为主的生活规范,我们可以视为他律型的生活道德。大学生所处的校园生活也有一定的制约性要求。目前,我国高校的这些要求主要以规章制度为主,如果在规章制度以外的范围,那就是法律约束。总之,他律型的约束在大学生活中是必须的,但并不完全是唯一,还需有大学生活道德的外在影响和制约来充溢大学生的软环境。这样的生活道德还可以有具体的规范和要求由外而内地影响大学生,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道德中逐步体验和感悟,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选择,逐步把自己培育成道德人。为此,对于大学生的生活道德有两种范式可以进行他律性设定。
(一)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大学生生活道德的他律基础
无论如何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一直是这个疆域以外的社会成员所仰望的殿堂,尤其是大部分青年人神往的“彼岸”世界。正因为如此,它为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带来太多的神秘和引力,当然也不可避免地给置身其中的骄子带来了一定优越感和自豪感。为了更理性认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位去定格。一是“生活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这涉及到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马克思深刻揭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卷第56页、第73页;)这里的人是指具有现实性这一特点的人。现实是对人的实在、现存状态的体认,是人之生活的实际状况,意味着对人的实际生活的直面理解。与那种设想的、想象的抽象的人是有区别的,他更多地注重“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卷第56页、第73页;)另外,“现实性”的人还有时空上的理解,他包括人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这种“现实性”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由这个复数的人共同创造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容了个人与社会的双向关系。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这个关系世界中某一部分,无法脱离人与社会的“关系”而独处某一个真空领域。大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理解人之为人的意义,才能领略人生存的价值,也才能真诚地在生活道德中接受他律。二是“生活世界”是由有主体意识的人共建的家园。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不是外星人建构的场域,而是由具有主体意识的知识型人才共同创建的真实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成员具有向善性、求真性。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把人具有求真、向善的特质称之为人的“自我实现”的“潜能”。他说:“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伴随着美妙的有条理的复杂性,向着他有机体所能达到的目标前进。”(注:张日:《咨询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卡尔·罗杰斯认为人的这种潜能使人不断理解自己,并产生积极的变化,使人得以发展和完善。生活在大学层面的青年人中的精英其“潜能”需要在他律的规引下去创造地激发,以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大学生活道德的他律场所
现存的大学生“软”环境建设几乎在一片强调声中有所偏移硬环境建设。这种可视的、刚性的硬环境有两大支撑:知识教育和围绕知识教育所必需的大楼系列构造。不可否认这些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以及教育中心所需的物质基础。但我们关注的是要把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化,使之有利于大学生“道德之人”的养育,让他们的“生活世界”成为他律的主要场所,这个场所将是人性化的、开放式的。
大学生的知识教育不是塑造知识人,而是在接受知识教育过程中,成为道德人。这样一种把握并非一个行政指令就能立即解决问题,它需要教育者以及关注教育的人在教育理念上有一种超越性的领悟。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提出过“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也有名言“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特别是近代,“知识就是力量”发挥了它的科学威力,为“知识人”的追求增添了现实的依据和功利的基础。我国德育专家鲁洁作过这样的论述:知识确实曾经发挥过无比巨大的力量,知识,几乎可以使人无所不能,也许有一天甚至会让上帝都感到自叹不如。然而,正是在知识功能极端化之时,也是各种深重危机酿成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