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乡关系的裂变实在是90年代以来发生的事
城乡关系的裂变其实是90年代以来发生的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城乡关系的裂变其实是90年代以来发生的事
张文茂
很多人把城乡差别的扩大、城乡关系的裂变说成是改革前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果,甚至简单化地归结为城乡户籍制度造成的。其实,这如果不是一种不了解历史的误解,就是有意抹黑历史的一种忽悠。就北京地区的情况来看,历史事实完全不是如此。
1、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对农村的支持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北京郊区农村非农产业经历了迅速膨胀的非正常发展阶段。在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精神的影响下,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从市有关单位调拨了200多台车床、涡轮机等设备,抽调了一批技术工人,帮助农村建立了308个农机修造厂(站)。为了加强对发展农村工业的领导,1958年,市委决定成立区县工业办公室,并制定了《北京郊区手工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农村工业化、实行工农业并举的方针,并提出农村工业首先为农业服务、其次为城市服务、第三为人民生活服务。各郊区县和公社也都相继建立了工业管理机构,发动群众掀起了大办工业的高潮。许多社、队因陋就简利用农副产品或矿产资源,并充分动员农村各种能工巧匠,办起了磨坊、粉坊、油坊、豆腐坊、酿酒厂、缝纫厂、制鞋厂、编织厂、小烘炉、小砖瓦厂、小煤窑、石灰窑、木器厂、农机具修配厂、土化肥厂等一批社办、队办企业。短时间内,郊区农村非农产业迅速膨涨。据1960年不完全统计,社队企业总收入达到7217万元,占当年人民公社三级总收入的19.9%。但是,由于 “大跃进”高潮中办起来的一批社队企业多是仓促盲目上马,加之占用农业生产第一线劳动力过多,影响了农业生产,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国民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郊区对社队企业进行了调整,大批社队工副业劳动力清退回农业生产第一线。据不完全统计, 1963年社队企业总收入减少到3083万元,比1960年减少68%。这是新中国建立后郊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一次大的起伏。直到1966年,社队企业总收入又回升至3477万元,只比1963年增长了12.8%。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又受到严重干扰。农村社队企业曾经被认为是“地下工厂”、“以副伤农”、“不务正业”,被批判为“资本主义尾巴”,致使非农产业发展缓慢。1966年到1970年5年间,郊区社队企业产值平均每年只增长200万元左右。
1970年8月,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第二年又召开了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提出加快农业机械化,改变7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要求把农业机械化和发展社队企业结合起来,建立县、社、队三级农机修配网,发展“五小”工业(即小砖场、小煤窑、小水泥、小水电、小化工等)。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转机。在此之前,1968年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为了支援郊区农业生产,组织工业支援农业服务队,实行了“厂社挂钩、定点支农”。到七十年代初,先后组织了268家城市工矿企业,抽调2000多名技术工人,组成了1704个支农队(组),帮助农村完善三级农机修配网。有些支农单位也把本企业的一些产品带到农机厂(站)加工生产,拓展了一些农村工副业点。自1973年开始,北京市普遍派出城市机关、企业的干部轮流到农村去,开展学大寨活动并帮助农村发展农业和工副业生产。到1973年,郊区农村社队办的企业达到2923家,从业人员8.1万人,实现总收入2.1亿元,占农村三级总收入的22.5%。
1975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提出工业要支援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是工业的重点。工业区、工业城市要带动附近农村发展小型工业,搞好农业生产。根据国务院的精神, 1975年3月,市革委会召开了工业支援农业工作会议,总结肯定了支农单位以厂社挂钩的形式,帮助农村公社发展社办企业的经验。认为这既解决了城市工厂扩大生产中人力、厂房不足的困难,同时也使社队充分利用农业多余的劳动力发展社队企业,增加集体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对厂社、工农双方都有利。农村公社有计划地发展社队企业,是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力更生,积累资金,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1975年7月,市计委、建委、农林组、财贸组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领导,认真办好农村社队企业的试行办法》,把办好社队企业的有关政策措施具体化。同年,北京市召开了郊区工业规划会议,将城市工业800多种产品下放到区县或社队生产。同时,市革委经济领导小组决定,在农村发展服装厂,每县5个点,由市属服装厂定点帮助直至正式投产。市外贸局帮助农村建立了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