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村庄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一年来的反思.doc

对村庄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一年来的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村庄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一年来的反思

对农村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一年来的反思 对农村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一年来的反思 先进的理念只有在优质的土壤里才能焕发出无比的生机和活力。笔者语。 我区的新课程改革正式实施一年了,综合平时与教师们的接触交谈和个人一线教学的体会及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想法颇多: 一、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理念不适应课改要求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变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独脚戏”为师生、生生、师师多向合作交流互动。为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必须从知识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但是教师观念上一改变,行动上一落实,学生是不是就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呢?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这里面有部分学生在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氛围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习的内容和空间,品尝着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轻松。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则一脸迷茫,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太重,习惯于唯教师传授是听,在他们头脑里固着着你教我听,你授我学的传统理念。因而在学习中常常表现为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安排学生合作、小组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其余的学生要么在小问题上纠缠不清;要么一言不发,洗耳恭听;要么浑水摸鱼,讲题外话,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并无实际效果,而且浪费了时间。 (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 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课外阅读的积累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而实际上远远做不到这一点。农村初中客观上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图书室藏书甚少,加之投入管理不力,很少有学校向学生开放,因而常常是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学生家庭中愿意购买图书让孩子阅读的家长为数也不多,很多家长愿意购买练习题之类的书让孩子做,而对于孩子看课外读物常以影响学习、不务正业为由大加禁止。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看课外书的态度也不相一致,文科教师大力提倡,理科教师则极力反对。学生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离课外书的距离越来越远,开始终日埋头于题海之中。于是出现了在学《紫藤萝瀑布》这课时,对于“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的理解,就得费上很多口舌;在学《背影》一文时,学生就会对父亲爬月台的姿势哄笑不止。 ??? (三)教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 面对新课程,广大语文教师并不是茫然不知所措,对其新思想、新理念还是拍掌欢迎、倾心认可的。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出传统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道出应试教育给师生带来的危害。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如故,搞不出什么新的名堂。有的教师试图让学生活动起来、自主起来,但终因能力有限,方法不妥,组织不力,学生仍就郁闷如牛,静观师变,到头来还是教师一人包办,把教学任务扛下来。至于学生到底懂了多少、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还有教师为了表现他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一味地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不辨真伪,一股脑儿无原则地加以肯定、表扬,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凡此种种说明一点,教师的素质还不适应课改的要求,尽管广大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要把这种理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有段脱胎换骨的过程。 ??? (四)学校硬件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但在农村初中有多少所学校能够这样去做的呢?很多学校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资料,学生能到哪里去找呢?上图书室,不开放且书也少得可怜;上网,这里穷乡僻壤也无网可上,即使有为数不多的计算机,学校也明令禁止学生上网(这也难怪,学校绝大学生确实把握不好);从自己仅有的几本教科书中能找到什么呢?因此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那无疑是一句空话。教师面对学校简陋的设施,要想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也是勉为其难的事。 ??? (五)教学评价机制还跟不上课改的要求 ??? 实施新课程后,高、中考的“指挥棒”仍在很大程度上指挥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试题出什么如何出是教师们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依然停留在“分数”上,“分数”仍是教师们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难怪我们一线教师,让一线教师放开手脚搞课改确实有些困难。中考分数下来,常听学校领导、社会人士议得最多的是某校05年中考升学有多少个上500分,有多少个上二中等等。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教师们对分数哪敢怠慢,与其冒险搞课改,还不如实实在在抓应试。社会、学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