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桐城文脉”的过去与现在.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桐城文脉”的过去与现在概要

“桐城文脉”的过去与现在 李国春 看一个地方文化繁荣发展,主要视其地域人文有多少积淀、文教风气有无形成。一邑文化能传承光大,表现在人的方面,须代有才俊,呈现在世风上,则无外乎倡导教化。而自古至今,一地域文化赓续不断、人文血脉绵长不竭,唯有书籍方可承载此任。 桐城之人文活动有史籍可以稽考的不会早于晚周。但是直到唐代至德年间桐城称县,文明始倡,此乃桐地文风郁聚之初,洎宋、明初开始勃发,迨明、清则大昌。 明中叶以后,桐城无论甲族小户,都不互攀谁家财富多寡,却以本族有无读书上进之子弟为荣辱、有无官刊家刻书籍为显隐。清代嘉道年间,桐城梁伴梅先生有斋曰“仅可斋”。有人问:何谓“可?”粱先生说:我少时读书,不慕做官,开卷有获以求明理而已,不求显贵;少时即贫乏,靠耕耨挣得温饱而已,无有奢欲;少时无所定居,现今能构书室数间,只求得适意而已,不慕华丽。这种人生境界,代表了那个时代众多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即使是官宦之家,其宅第也决无富丽堂皇、高门敞轩之隆盛,如桐城名门大族张姚马左、方吴叶盛诸姓人家,其房舍庭园,与江南、三晋富户大宅相比也黯然失色。值得显耀门庭的是家有几多童子学业优良。街巷里弄、竹蓠茅舍,隔牖可闻琅琅书声 。据马其昶《桐城耆旧传》载:明代史仲宏路过挚友方懋的门前,户外先闻儿声,入室便闻纺绩之声,登堂坐定可闻书声,他称赞方懋说:兄台家中真是人丁兴盛,有折桂掇巍的气象啊! 桐城古文派代表人物 桐城历史上许多读书人,其家贫聊供裹腹,戴名世、刘大櫆、刘开等桐城派大家,虽穷愁潦倒、颠踬不售,仍终身致力于立言警世,一生著作等身。不少士子在乡试以后,年未衰即绝意进取,不再踏入科闱。而锐志穷经,自少年至白头,无一日废书著述。刘开《自乐亭记》云: “筑一亭于园之南,高不及楼,广能容席,深无重户,敞可延日。河水流焉,而迳其前,书室耸焉,而峙其后,高节其中,唯贮书千卷。是多佳日,主人于是读书其间,俯而思,仰而窥,静有悟,动有得,兴至乃歌...”。 无论穷达,皆以读书为乐,以著作述怀为己任。近代刘声木先生在其《桐城文学渊源考·序》中写道: “自顾生平亦颇好聚书读书,而半生落拓若此。细想天之生我,木不如也,草而已矣。又生于大道之旁,一任行者及牛羊践踏,然牛羊虽能践踏,亦不能禁其添生枝叶。予虽自为甘草,亦欲以枝叶自见。生平所欲编辑之书甚多,编辑未能成卷帙者亦多。” 这是历代无数桐城文人中一部分寒儒穷且益坚,著书不辍的真实写照。 桐城先贤著述立言之传统源于中国古代先哲思想。桐城派大家方东树在他的《书林扬觯》中专作《人当著书》一章,旁征博考,援引荀子“人少不讽诵,壮不议论,则为无业人矣”之说,曹丕“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谓,成其佐论。他特别推重宋儒有关著书之说,引程颐一段语录最为精妙:“程子曰:农夫深耕易耨播种五谷,吾得而食之;百工技艺作为器物,吾得而用之;介胄之士披坚执锐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无功德及民而虚度岁月,晏然为天地间一蠧。惟缀辑圣人遗言,庶几有补耳。”桐城先贤们正是遵循着古代先儒的思想,视文章为天下之大事,沿着古人“讽诵议论、岁久成书、自足垂世”的写作路径,代代相续,构起一座贯穿唐宋元明清及至民初近一千五百多年的著作长廊。 在这一蔚为大观的文艺长廊里,散发着诸如经典疏训、诗歌散文、书法绘画、水利农兵、天文历算等万卷书香。唐宋元三代作者零落,著作寥寥可数。从明初至清道光400余年,粗略估计,桐城学者著作凡官椠家刻概为1290部,5690余卷,作者700余人。其中经部60余家,128余部960余卷,史部57家77部530余卷,子部60余家96部878余卷,集部336家467部2920余卷。 另外,乾隆时查明违碍书目如左光斗、方孔炤、方以智父子、潘江、方文等人诗文集共计21部400余卷,再加上仅有书名而无卷数的作者诗文、笔记、训诂、音韵、读史、解经等著述约达500余部。这些著述书名辑录于《四库全书总目》、《明史·艺文志》、《江南通志》、《安庆府志》、《桐城康熙县志》、《桐城道光县志中》、《朱彝尊经义考》等典籍,尚有一些诸生布衣之著作流布民间,未收入官编史乘之中的难计其数。说桐城先贤著述囊括四部、辉映梨枣,为它县所罕匹,确非虚诞溢美之词。 考查今人编《桐城文物志》、《桐城县志》,现藏于本市图书、博物、档案三馆之中的桐城先贤著述已不足上述数目的十分之一成,仅剩200余部,尽为康熙以后至民国初版本。岁月嬗递,沧海桑田,高卧龙眠的一个个耿介君子、饱学之士如桐溪之水,渐次逝去,那些藏于箧中之楮墨芸香大多也随风飘零了。考其原因,无外乎一下诸端。 桐城中学 首先是年代久远,自然残损。凡水火之患,虫蠹之噬,尽可毁损书籍。史载道光年间频发水患,县城以下,东南地乡镇几成泽国。每遇大水,浪击房舍,居民逃生之际,家藏多被丢弃,水毁过后,人畜平安算是万幸。后代读书人家尚能珍惜祖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