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篇园林生态环课件
第二篇 园林生态环境 植物与环境 园林植物与太阳辐射的生态关系 园林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 园林植物与水分的生态关系 园林植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 园林植物与大气的生态关系 第四章 植物与环境 一、环境 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综合。 按照主体对象可划分为: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按照环境范围大小可划分为:体内环境、生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按照环境的组成要素可划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照植物角度可划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一)自然环境 1、宇宙环境 2、地球环境:以生物圈为中心紧密联系着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共5个圈层。 (1)大气圈: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逃逸层。一切气候现象发生在对流层;臭氧层主要集中在平流层。 (2)水圈:是地球上各种形态水的总称。 (3)土壤圈:是岩石圈最外面一层很薄的疏松物质,平均厚度5m。 (4)岩石圈:指地壳部分,平均厚度17km. 以上4个圈层是生物圈的物质基础。 (5)生物圈(biosphere) 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的总称。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这4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的生命活动领域,其范围大致在地面以下12km至地面以上12km之间,包括平流层下层、整个对流层以及水圈、土壤圈和风化壳(岩石圈的表层)。 生物圈一方面为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所需要的能量,另一方面,生物圈因生物的生命活动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反过来促使生物适应性增加。这种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和完善生物圈。 植被(vegetation)是生物圈中的植物层,是维持维持地球上生物生存环境的最中坚力量。 3、区域环境(regional enviroment) 在地球的不同区域,由于5大圈层不同的交叉组合所形成的不同环境。 海洋:沿岸带(潮间带)、浅海带(亚沿岸带)、半深海带、深海带、大洋带。红树林、珊瑚礁、马尾藻海是特殊的海洋群落类型。 陆地:高山、高原、平原、丘陵、江、河流、湖泊。与不同的植被组合:森林、草原、稀树草原、农田、荒漠、沼泽和水生植被等。 4、生境(habitat):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 5、小环境(micro environment):指对生物有影响的邻近环境。如生物体周围的温度、湿度、气压分压等。它不但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其所处的大环境也有调节作用。 6、体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植物体各组成成分的内部结构,如根、茎、叶内部结构中的CO2、温度、湿度等。 (二)半自然环境:人工调节管理的自然环境。如城市草坪、农田环境。 (三)人工环境:人工创建并受人类强烈干预的环境。如温室、大棚、室内园林等。 (四)环境的基础特性 1、整体性:环境本身是一个整体,局部环境的破坏或污染会对全球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2、有限性:一方面指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指环境承受外界冲击力的有限性。 3、隐显型:环境变化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环境对于作用其上的因子并非能即时显现。 4、持续性:外界因素对于环境的影响具有持续性。 二、生态因子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按稳定程度: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变动因子按性质分为五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理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可以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生物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环境中生态因子分析: 1、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如光照变化直接影响着温度、湿度等诸多因子的变化。 2、生态因子的等值性和不可替代性。 3、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三、生物和环境关系所遵循的原理 (一)最小因子法则 德国的有机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40年提出:植物生长取决于哪些处于最小因素的营养元素。 美国的生态学家尤金.奥德姆等对最小因子法则作了两点补充: 1、最小因子法则只有在严格稳定的条件下才能运用。 2、在应用最小因子法则时还要考虑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小因子法则不仅适用于营养物质,对其他因子同样适用。 (二)耐受性法则 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V E Sheiford)与1913年提出:生物的生存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受到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生物对环境的耐受性有上限和下限之分,两者之间的幅度称为耐受性范围(limit of tolerance)。 补充:1、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 2、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耐受范围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