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 《古代文论选读》导论.ppt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章《古代文论选读》导论ppt课件

第一章《中國古代文論史》導論 教學內容和要求: 一、中國古文論的文學本源論 二、中國古文論的創作構思論 三、中國古文論的創作方法論 四、中國古文論的文學形象論 五、中國古文論的審美風格論 一、關於文學的本源 中國古代的哲學本體論,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以道為本源論和以心為本源論,決定了文藝學中的兩種不同的文學本源論; 二、文學本源論是從哲學本源論推衍出來的,而文藝本源論則對文藝理論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源於道 1、“道”的原始涵義是指道路。 2、早期儒家中的“道”不是最高範疇。如《論語》中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孟子》中說:“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這是指一種學說的基本觀點或核心精神,還是道路涵義的引申。 3、《老子》中說:“道”是“萬物之宗”(四章),一切事物都是由道產生的。 4、《莊子》繼承《老子》,說“道”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5、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中提出“道之文”這種觀點。劉勰之後,唐代司空圖作《詩品》,二十四詩品就是道的二十四種外化形態。 (二)本於心——儒家 1、“心”在文學藝術中的作用 詩之源非在物仍在人之心。《禮記·樂記》在解釋音樂產生原由時說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此原理亦通於詩。不過,物感只是促使人心發生由靜而動的變化之條件,人的喜怒哀樂等七情六欲,仍是人心所固有的,不過因物感才使之由隱而顯而已。 (二)本於心——儒家 2、“文本於心”。書畫理論也極其重視心的作用,如唐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宋郭若虛說:畫是心印。 宋歐陽修在《童心說》一文中說:“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李贄以“真心”釋“童心”,“真心”不僅是指真實不妄之心,而且具有本體的意義了。 二、關於文學創作的構思 中國古代有關文學創作構思的理論,都強調作家在構思以前必須要具有“虛靜”的精神狀態,認為這是使構思得以順利進行的首要條件。虛靜,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它指的是人在認識外界事物時的一種靜觀的精神境界。 文學藝術創作上的虛靜,目的在於使作家藝術家擺脫名利等各種雜念的影響,以便充分馳聘自己的藝術想像,在構思中形成最優美的藝術意象。 二、關於文學創作的構思 1、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變化發展是循環往復的:“反者,道之動”、“歸根曰靜,是曰複命”;他貴柔守靜,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主張。此後,守虛靜,抱元一,便成為老莊玄學思想的一個根本特徵。 2、莊子則發展了老子的虛靜學說,認為它是進入道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虛靜必須在“絕學去智”的基礎上方可達到,然而也只有達到虛靜,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認識,進入“大明”境界。 二、關於文學創作的構思 3、儒家吸收和改造道家在認識論上的虛靜學說,荀子論虛靜就不排斥知識學問,他所提出的“虛一而靜”是和他的“勸學”相統一的。陸機、劉勰繼承老莊玄學虛靜想像說,將其移植運用于文學創作領域,在中國文論史上首次揭示了藝術想像、心理活動的奧秘。 陸機《文賦》開篇第一句話“佇中區以玄鑒,頤情志於典墳”,強調了文學創作的根本條件: 一是必須具備虛靜的精神狀態,並以此保證藝術想像的充分展開; 一是必須具備相當的文學辭章素養,以便能達意傳情。陸機談由虛靜而想像說“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鶩八極,心游萬仞”。 二、關於文學創作的構思 4、佛教傳入中國後,道家的虛靜說又和佛教的空靜觀相融合,文學理論批評中有了許多以空靜論創作的說法。如宋代蘇軾在《送參廖師》一詩中說:“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鹹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詩法不相妨,此語當更請。”宋代理學是儒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道學家論詩也很注重虛靜。 儒道佛三家都強調虛靜,所以中國古代不論是文學創作還是繪畫、書法等藝術創作,均把虛靜視為創作主體修養的最基本條件。 三、關於文學的創作方法——言與意 中國古代的文學創作方法,重在言外之意,要求有“文外之重旨”,使文學作品能讓人體會到“味在鹹酸之外”,既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更要“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創作意境論的核心內容。 劉禹錫提出創造意境的關鍵是要做到“境生於象外” ,司空圖要求詩歌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即是就其意在言外的特色而說的。這正是受道家和佛家對言意關係認識影響之結果。 (一)哲學領域中言不盡意論 在我國古代文論中言不盡意論的提出除了文學的

文档评论(0)

118zhuanq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