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止痛技术.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止痛技术

临床举例:下牙痛 谢谢! * 中医实用止痛技术之 针刺秒杀疼痛 十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时文远 中医学止痛方法 中医学止痛(镇痛)方法较多,中药、针刺、火疗、推拿、火罐等均可起到一定的疗效,但是其中以针刺止痛影响最为深远。 中医学止痛方法 中医学止痛方法 便于操作,实用性强 疗效突出,立竿见影 成本低廉,经济性好 影响广泛,易于接受 安全可靠,老少皆宜 适应症多,应用面广 针刺止痛的特点 1.具体明显止痛的穴位; 2.西医的神经分布; 3.病灶的特点。 1.得气; 2.感传。 1.中医的经络腧穴理论; 2.西医学的解剖理论; 3.西医学的病理生理理论。 针刺止痛 理论基础 针刺穴位 (针刺位置) 操作方法 针刺止痛的理论 经典神经递/调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5-羟色胺 (5-HT) 中枢5-HT参与镇痛;外周5-HT参与致痛 针刺时,脑内5-HT↑,外周的↓ 去甲肾上腺素 (NE) 激活脑内NE能上行投射系统,对抗针刺镇痛;激活低位脑干发出的NE能下行投射系统加强针刺镇痛 针刺时,针刺镇痛的同时伴有脑内上行通路NE的↓ 多巴胺 参与针刺镇痛主要与其兴奋的受体类型密切相关 兴奋D2受体:有针刺镇痛作用并增强 乙酰胆碱 (Ach) 外周和中枢Ach系统被激活时增加针刺镇痛效应 1978年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张香桐教授首先提出:“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来自针刺穴位和痛源部分的神经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相互作用、加工和整合的结果”的假说。1984年韩济生教授提出:“针刺镇痛的机理在于针刺激活了机体原有的痛觉调制系统,在中枢各级水平控制伤害信息的感受和传递”。 针刺止痛的理论 近部取穴 是指在病症或病变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 肩痛:取肩髃、肩髎、臑俞、天宗 膝痛:取梁丘、膝眼、阳陵泉 远部取穴 *止痛取穴 治疗疼痛 选穴原则 腧穴举例:合谷、太冲、内关、水沟、承浆、阴陵泉、后溪、中渚 止痛部位与取穴: 面部——合谷、太冲 胸部——内关、郄门 上腹部——足三里 下腹部——三阴交 常用的止痛(镇痛)穴位 止痛要穴 一般来说针刺止痛多用于肌肉关节疼痛、落枕。 颈椎病、肩周炎、肢体疼痛、外伤等。 我们更应该重视针刺止痛在内科疾病中应用,如 心绞痛、胃痛、胆绞痛、泌尿系疼痛、肿瘤疼痛、痛 经、牙痛等方面的应用,内科疾病更能体现针刺作用 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针刺止痛治疗范围 针刺止痛关键----刺法 《灵枢》“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灵枢》“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得气表现 针刺得气时,病人在针刺部位有酸、麻、重 、胀感,有时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就是顺 经络沿线均有不同的感受)医生持针的手上也会感 觉到针下有沉重紧涩的现象。 针刺未得气时,病人无特殊感觉,医生 感到针下空虚无物。 (一)针刺手法----核心技术 (二)针刺手法----高精尖部分 (三)针刺手法----医生水平的标志 (四)针刺手法----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健 针刺止痛关键----刺法 针刺止痛关键----刺法 方向 角度 深度 强度 频率 时程 次数 针刺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个体因素 体质差异 所用穴位 心理环境 个体因素对针刺疗效的影响 不同人、不同疾病患者的感觉阈和痛阈基础存在差异,急性疼痛病人的感觉阈和痛阈相对较低, 而慢性疼痛病人相对较高,镇痛效果与基础痛阈呈显著正相关。 试验发现针刺靠近病灶的穴位镇痛作用明显, 而针刺远离下肢病灶的上肢穴位, 治疗效果不佳。提示针刺位于与病灶相同或临近的脊髓神经节段的穴位的镇痛效果明显, 这在一定程度上, 说明了穴位作用的特异性。 紧张、焦虑、疲惫、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机体的痛阈。心理素质越稳定, 镇痛效果越好。针刺镇痛需保持安静的环境。强光、声响、触刺等外界因素的不良刺激,都会影响镇痛效果。 针刺镇痛的临床禁忌 1.凡针刺治疗中视为禁忌者。    2.惧怕针刺,预测针刺效果欠佳者。 3. 精神系统的某些疾病如痴呆、精神分裂症、躯体化障碍者及神经系统损坏性疾病。    4. 诊断不明,病情随时可能变化者。    5.病灶局部广泛粘连,手术复杂者。    6顾虑重重,经反复解释仍不能排除精神紧张者。 穴位与临床应用 穴位与临床应用 穴位与临床应用 穴位与临床应用 穴位与临床应用 穴位与临床应用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