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谎言会越扯越大.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什么谎言会越扯越大

为什么谎言会越扯越大 ——难得一见的实验心理学走近社会生活的经典   “当时,我独自一人在格罗宁根大学给我的豪华办公室里……我打开研究数据的文件,将一个不符合我预期的数字2改成了4……我看了一下办公室的门,它是关着的……我看着数据,点击鼠标完成了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当我看到新结果时,整个世界都回到 ‘合乎逻辑’的状态。” ——Ontsporing,德里克·斯塔佩尔 德里克·斯塔佩尔(Diederik Stapel)曾经是社会心理学界闪亮的学术之星。他的研究有趣且简单,数据也总能让人眼前一亮。但是,2011年下半年,他被研究生举报数据造假。随后的调查发现,他可能是心理学界造假最多的人:55篇论文的数据造假,其中许多研究根本就没有进行! 2011年上半年,他在《科学》上的一篇文章中描述到:“实验在乌特勒支火车站进行,我们在火车站随机找到一些志愿者来参加实验,邀请他们坐下来填写一份问卷,他们可以从一排六个椅子中选择一个坐下”。但乌特勒支火车站根本没有这么“六个椅子”。 身败名裂的斯塔佩尔在痛苦之中将自己造假的全部经历写出来,并以“Ontsporing”(荷兰语,意为脱轨)一词作为为书名出版,于是才有了我们在上面看到的这一段文字。 在人类社会中,欺骗行为人人喊打,却又无处不在。回顾一下最近几年的新闻,从学术界、体育界、娱乐圈、政商界、金融界,我们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欺骗行为。 为什么行骗之人能够如此大胆?仔细探寻,你也许会发现,这些弥天大谎里的不少案例,都是从非常小的事件开始的。 一旦开始做某件坏事后就无法停止,并且最后滑向无法收拾境地的情况,被学界称为“滑坡效应”(slippery slope)。虽然这个社会现象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但人们却从来没有探索过在这个过程背后,大脑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前一阵子,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者尼尔·加勒特(Neil Garrett)、斯蒂芬妮·拉扎罗(Stephanie C Lazzaro)、 塔莉·夏洛特(Tali Sharot)和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者丹·艾瑞里(Dan Ariely)一起探索了这个问题,并将结果发表在了《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 [1]。 欺骗别人时自己感受到的情绪 欺骗行为无论是从公德还是自律,都是受到否定和谴责的。因此,当一个正常的个体对他人进行欺骗时,施骗者内心总有一些情绪的反应,自责、紧张、害怕等。这些情绪也许不都会表露在行骗者的脸上,但可能表现为一些内心的感觉、生理活动的变化以及神经活动的变化。 对于正常人来说,说谎带来的情绪往往并不让人愉快。这也许能给人们真诚相待提供个体自我约束的“内动力”——如果不想被不好受的感觉困扰,人们可能就会减少说谎。 实际上,有研究者发现,如果给人们一些镇定剂抑制他们的情绪反应,他们说谎的可能性会变得高一些[2]。 可惜,情绪反应与人类的其他认知活动一样,都会在重复的刺激下迎来适应。正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反复浸没在自己的谎言之中,人们是不是就不会再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了? 如果说谎时的情绪随说谎次数的增多而减弱或者消失的话,人们说出更多的谎言或者更大的谎言就不足为奇了。为了探究这种可能性,加勒特在实验室里研究了人脑对谎言的适应过程。 为了自己获利,谎言可能越扯越大 虽然欺骗行为很容易定义,但是在实验室去研究人们的欺骗,总有一个硬伤:如何让参与者在真正意义上说谎,而不是根据研究者的指导语去说谎? 加勒特等人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他们让每个实验参与者参与到一个“估值任务”当中,并告诉参与者,他/她将与另一人进行合作。参与者会看到一罐子硬币的图片,罐子里面装着一堆1便士的硬币,大约是1500个到3500个之间。参与者需要自己估计出罐子里的钱数,然后告诉另一个人(研究者安排的“内应”)。 研究人员让参与者相信,另一个人看不到这一罐子硬币的图片,只能根据参与者提供的信息对罐子里的钱数进行最终评估并上交给实验员,而实验员将根据这个评估的结果对实验中的两人进行奖励。这就给了参与者可以撒谎但不被发现的机会。 一轮又一轮的测试中,参与者都可以在给出自己的估计时夸大其词。为了了解参与者在做出诚实估计时的极限水平,研究者另外设置了一个“估计得越准确,参与者最终获得的奖励越多”的分组。 为了操控参与者说谎的动机,加勒特等设置了不同的奖励规则:既有“损人利已”的条件,即猜测的数目越大,则奖励给参与者的钱越多,但给另一方的钱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