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看黄河:你没有见过的黄土高原.docx

从空中看黄河:你没有见过的黄土高原.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空中看黄河:你没有见过的黄土高原

皋兰县的黄土高原地貌,1984年。在甘肃皋兰、靖远等地,降水极少,这里的水土流失相对较轻,人们称沟道里形似拐杖的地貌为“杖地”。照片里显示的杖地十分典型甘肃定西黄土高原一角,1983年。定西曾以贫困闻名,清末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兵途经定西,见“赤地千里,十室九空”,感叹“陇中苦瘠甲天下”。甘肃庄浪的掌状冲沟,1983年。黄土高原上有大量纵的、横的或纵横交错的沟谷及沟壁陡峭的沟道,即为冲沟。冲沟多是由于暴雨冲刷剥蚀坡面形成,狭而深,形状有楔状、巷状或掌状。甘肃庄浪的这处掌状冲沟边上,人们建起了梯田。过去为了防土匪,村民利用地势建了土围子,比如“手掌”右侧这个,三面皆无路可走,只有一面可以出入,便于防御。甘肃正宁县,1984年。正宁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平均海拔一千四百多米。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塬在不断受到侵蚀。县城的一侧就是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冲沟。现在人们通过反复摸索实践,逐渐找到了防止黄土塬水土流失的一些办法。白银的黄土高原沟壑区。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这里年降雨量150-450毫米,但蒸发量由南向北最高却达1600-3390毫米。这里不缺土地和肥沃的黄土,不缺阳光,缺的是水。靖远县的黄土丘陵沟壑区,1984年。大自然的伟力无比震撼,在降水极少的这里,把黄土地雕塑得如此壮观。画面上是一条间歇河,也称季节河,是雨季或暴雨后才有水流的河流。此时是它的枯水期,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它都是这个样子。靖远县位于甘肃省中部,黄河从其腹地横穿而过一路向北。甘肃省的引洮(洮河)工程将惠及兰州、定西、靖远等大片黄土干旱地区。黄河流过红山峡,1984年。这是红山峡末端快到黑山峡的一段峡谷。其实这里的黄河平时远没有这么浑浊,而且河水平时更不是红色的。照片中的黄河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拍摄此片之前,下了一场雨,雨水恰好下在兰州附近的红壤地区,雨水冲刷红壤,流进黄河,使河水呈现红色。黑山峡,1984年。黑山峡,山如其名,颜如墨色。由于山顶和山腰多是黑色的煤系页岩和石灰岩,外露岩石多呈现黑色,故而得名。从红山峡到黑山峡,河道不仅水流湍急,而且落差大,其中一些险要之地,如“白马浪”“煮人锅”“洋人摆手”等,看似有趣的名字,实则凶险骇人。宁夏黄河冲积平原,1984年。宁夏本属干旱区,年均降雨量只有200毫米,但黄河贯通其南北,此地引黄灌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大面积引黄灌溉的农业区。可以说,没有黄河,就没有富饶的宁夏平原。害,唯富一套”之说。毛乌素沙地,1984年。毛乌素沙地是中国最大的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之间,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乌审旗境内。沙地与沙漠不同,这里的地下水位比某些大城市的地下水位高得多。内蒙古黄河段,1984年。从地理位置来说,黄河内蒙古河段地处黄河流域北部。大河出宁夏石嘴山市境,进入内蒙古自治区,画出了一个“几”字形大弯转,著名的河套平原的“后套”就在此区域内。河套平原依山阻河,不仅形势险要,而且土地肥沃,可耕可牧,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砒砂岩,1984年。这些五颜六色、状如针叶的“岩石”,名为“砒砂岩”,当地人称之为“红胶泥”,因为它看似岩石,实则遇水成泥、遇风成砂,随水土大量流失。每年黄河里带走的泥沙,有一部分就是这个东西。但当雨水一过,它就板结如石,庄稼种不进去,种进去也长不出来,其上几乎寸草不生,生命遇之如遇砒霜——这也是其得名的主要原因。陷穴密布的黄土梁,1984年。“陷穴”是黄土地区特有的一种地貌,专业解释为:黄土具有垂直节理特性,土质疏松,富含可溶性物质;当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时,对黄土产生溶蚀和侵蚀作用,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致使下边掏空;当上面的土体失去顶托时,引起黄土的陷落,形成洞壁陡立的陷穴。这是山西省境内的黄土梁。黄土高原上的道路,1984年。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大多保持了古人逐水而居的传统,在河流的两岸大都有窑洞,而在河谷的开阔地带则是城镇;村庄零星地散落在起伏的山中。道路就像纽带,把村庄与村庄、村庄与城镇联结起来。三十多年前黄土高原上的路,多是一些羊肠小道,回环曲折,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和驴车。黄土高原地形破碎,高低起伏很大,公路稀少。这是1984年陕北的一条公路。如今这里的道路已经四通八达。黄土高原上的雪景,1984年。这是一张十分难得的照片,一是黄土高原的许多地区不常下雪,二是航拍机会难得。上世纪80年代,黄河水利委员会为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殷鹤仙先生(曾任黄河博物馆馆长)才有了航拍的机会。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