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写优秀的记叙文
会写优秀的记叙文 记叙要选好角度 写人要凸显个性 写事要有波澜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写作中应该如何选择角度呢? 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的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 作者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叙述事件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己》中的“我”,《祝福》中的“我”。 2、“我”是文章的重要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譬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作过程中却用“我”来表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的罪恶。 4、“我”是叙述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如《孔乙己》中的“我”。 用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当然也有不足,就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出“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心理、感受,不便于多方位地塑人物形象。 第二人称: 就是作者用“你”或“你们”来叙述。第二人称写作的好处是在写作中如同和对方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便于沟通。但也正因为如此,记叙中用第二人称的情况比较少,见到的大多是抒情性的散文。当然,如果我们在叙述过程中,有时插入一些第二人称,会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加大文章力度,使记叙更加精彩,而且,也使文章显得更加灵活。 第三人称: 就是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用叙述他人他事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在叙述过程中,不受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写作比较自由、灵活,能够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不足之处则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况,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这两种人称来叙述。但是,我们在使用两种人称叙述时应注意: 1、不得频繁更换; 2、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随意打断叙述的线索。 写出事件的波澜 一、什么是波澜 例1: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 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⑴ 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 ⑵ “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 2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1)《警察和赞美诗》 谁烧了“阿房宫” 从前,有位县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他一进校门,便见到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他的《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了学生:“你们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 不久,督学收到局长复函: “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看后,目瞪口呆。 尴尬瞬间 我对已搬来一星期却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邻居很是好奇,总想一睹“芳容”。终于有一天,隔壁传来开门的声音。机不可失,我赶忙打开门一看,哇,好一位秀发披肩清纯美丽的现代淑女!当我正上上下下“饱餐秀色”时,一声河东狮吼:“见鬼,瞅什么瞅,没见过人哪?”唬得我心里直发毛,灰溜溜地关了门。 一天,我正要下楼,楼下传来了脚步声。糟糕,“见鬼”来了,真是冤家路窄。无奈,我只好昂首阔步视而不见,下楼梯如履平地,一脚踏了三个台阶,结果可想而知——让“见鬼”笑了个够。而由于自己“光荣负伤”,在床上趴了好几日,恨恨发誓与“见鬼”势不两立。 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最后才揭晓答案,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抑扬 欲扬先抑的“扬”,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