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李国栋 115206105
农民市民化的概念
农民市民化:改革开放后,生活在农村的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长期从事城市非农产业的社会现象。他们在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融入城市,成为推动城市经济、文化、市政建设的动力之一。近年有的城市则规定在该市工作生活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可直接转为城市市民。
本文是作者基于对2009年,官方关于城镇化水平达到47.6%这一结果的进一步反思和思考并且认为这一结果只是一种表象,农民工目前的生存状态还无法与作为城市化主体的市民相称。文章从历史的视角考察了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及制度安排和结构性压力的相互作用对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指出农民工市民化的出路在于外部“赋能”与自身“增能”。为此,国家需要(1)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对农民工市民化高度重视,对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定位、路径安排等要有整体性的规划和布局,要将农民工看作是公民而不仅仅是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2)全面系统的改革现行的社会政策体系,而不仅仅是考虑改革户籍制度甚至取消户籍制度本身;(3)让农民工获得足够的收入拥有支付城市生活费用的能力,特别是组织能力和市场能力,去推进农民的市民化,实现城镇化。
论文结构
一、摘要
二、关键词
三、问题的提出
3.1为什么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未能经由城市化而变为真正的市民?目前其生存状态如何?
3.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3.3农民工市民化的出路何在?
四、为什么农民工还不是市民
五、制度、结构和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历史脉络
六、“赋能”与“增能”:农民工市民化的希望
论文框架
问题的提出
研究问题的历史脉络
农民工非市民的原因
非正规就业
社会保障的有限性与不平等性
政治参与和利益代表不足
家庭分离的居住形式
平等教育权缺失
改革前(1949-1979
改革后(1979-2006
行政管制人口无法流动
限制性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改革
盲流的出现
规范人口流动
解决出路:“赋能”与“增能”农民工市民化的希望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以及相关数据充分了解其进展和状况,经过筛选之后的文献资料成为作为本文的主要素材和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农民工的具体的生存生活状况进行实地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了解现在农民工的真是情况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3.历史分析法(农民工市民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国家发展战略及其制度安排和结构性压力对于农民市民化的影响)
农民工非真正的市民的原因
1、非正规的就业(农民工大多集中于脏、累、险、重、苦、差、工作无保障、工作不稳定、低收入高强度的部门,承受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不公平待遇。)
2、社会保障的有限性与不平等性(参保率低、保障水平不高、工伤医疗保险严重缺位、失业保险几乎没有、养老保险高不可攀)
3、政治参与和利益代表不足(农民工基本被排除在城市政治过程之外无法有效的通过工会组织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4、家庭分离的居住形式(家庭分离的居住形式使得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不能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家庭的个体社会化、亲情培育、社会团结、养老、甚至最基本的满足生理需求功能的丧失)
5、平等教育权缺失(目前进城务工者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子女入学问题第一是将子女留在老家由父母或者配偶照看上学;第二是子女带在身边或者花高昂费用进入公立学校读书或者在“打工学校”读书)
农民工难市民化的历史原因
1、改革开放前(国家的整个制度安排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在城市实行单位制,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大门堵得严严实实)
2、改革开放以来(1979—1983 这一时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遵循“三结合”就业方针,虽然突破了国家统包统配和单一渠道就业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就业格局,但在使用城镇户籍之外劳动力的权限依然受控;1984—1992 改革重点向城市转移,允许农民在不改变身份的前提下进城务工,进程务工的农民开规模始增加;1992—2001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大量农村劳动力,出现”盲流“情况,要求农民工必须持流动就业证外出就业;2001—2006 中国加入WTO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也受到侵害,国务院颁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政府关于农民工的第一份全面系统的政策文件。)
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家对农民工城市化进程、定位、路径安排等在整体上缺乏整体性规划和布局,农民工始终被当作城市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而非需要市民化的公民对待,当城镇化发展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增加时则放松管制允许农村劳动力进城,当城镇经济也遭遇下岗、失业人员时则对农村劳动力进城限制,农民工仍处于表面城市化或“半城市化”状态。
农民工市民化的出路:外部“赋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