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测度.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GIS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测度

基于GIS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测度摘要:京津冀的发展不协调问题由来已久,而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京津冀地区的空间骨架,对协调三地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将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考察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以正视当前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节点城市之间的真实经济关联状况,并提供决策支持。关键字:京津冀;协调发展;空间自相关;GIS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是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两大直辖市为核心城市,以河北省唐山市、秦皇岛市、廊坊市、保定市、张家口市和承德市等为节点的城市群。在“京津冀城市群”提出之前,就已存在几个与其相似的提法,比如“环渤海经济区”、“首都经济圈”、“京津唐城市群”。北京市早在1982年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就提出了“首都圈”的概念;而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又衍生出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提法。提出时间早,说明政府重视,也说明经京津冀地区实现协调发展的愿望强烈、由来已久。由于京津冀三地之间涉及资源、环境、产业、人才等方面的利益冲突一直没能很好解决,京津冀一体化一直停留在纸面上而没能落实——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但至今没有获批。这些问题给京津冀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带来了历史包袱。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京津冀地区的空间骨架,京津冀城市群的内部协调能够直接带动京津冀区域的协调。而引导京津冀城市群的科学、协调发展,不能忘记城市群发育和城镇化都是产业集聚的空间表现,是发展的结果而非手段。政府在此过程中的职能一方面是解决以往资源错配造成的问题,比如解决河北省规范化生态补偿渠道的缺乏问题(陆大道,2015);另一方面是顺应市场发展并及时提供公共服务,比如基础设施。因此我们需要从理论出发,考察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之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以正视当前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节点城市之间的真实经济关联状况,并提供决策支持,这是本文研究意义。二、基础和前提怎么解构“城镇之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这必须是一个细致且量化的解释。首先需要明确,城市群空间关联测度要以城镇为单位,这是因为城镇是城市群空间中比较微观的单位,理论上其可以是镇区,以城镇为单位来分析比以在其级别之上的空间单位(如地级市市辖区)更为连续,描述经济联系更为准确。但由于镇一级数据较难获得,本文将在连续的京津冀县级城市单元上考察“城镇经济联系紧密程度”。其次,关于“城镇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直接按照定义以城镇经济联系为指标,然后做比较。但事实证明这些指标也是很难得到的,需要寻找替代指标。比如,周一星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进行了中国都市区的研究,其鉴于中国缺乏通勤流的统计数据,提出了用非农化指标替代通勤率表达经济社会联系度。但客观而言,替代指标存在的信息缺失对研究可靠性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增加了研究成本。可见,确定恰当的指标是本类研究的关键,本类研究是一次“让数据本身说话”的过程,是典型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在此我们将关注点放到城市群中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上,因为城市是产业的聚集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归根结底是产业的内部交换。所以说,城市的空间关联是产业布局分工的空间表现,而从空间关系来透视城市的经济联系是可行的,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研究进行了探索。三、文献回顾城市群识别是空间关联的代表性研究,其所用指标可作为本次研究参考。国内外现有关于城市群识别的研究情况见表1(王丽等,2013):国外国内时间名称识别标准名称识别标准1949年美国大都市(metropolitan area)①中心城市人口≥5万②非农人口比例75%或人口1万人③人口密度不低于50人/平方英里④通勤率单向不低于15%或双向不低于20%——————1957年Gottmann提出的都市连绵带(megalopolis)①区域内城市较密集②不少大城市形成都市区,核心与外围地区有密切联系③各都市区之间无间隔④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⑤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1950-1960年代日本都市圈①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人口>100万、邻近有50万人以上城市②中心城市GDP占圈内1/3以上③外围到中心城市的通勤≥15%④圈内货物运输量≥总量25%⑤圈内总人口大于等于3000万。——————1986年——————周一星提出的都市连绵区(MIR)①有2个以上特大城市②大型海港、空港及定期国际航线③综合交通走廊④中小城市数量较多,总人口>2500万,密度达700人/km2⑤各城市、城市和外围之间联系紧密。1987年McGee提出的Desakota区域①人口密集且与周围地区交通方便②城市外围当天可通勤③非农产业增长迅速④人口流动性较强⑤越来越多的妇女参与非农产业。——————1990年代至今——————方创琳等提出的中国城市群标准①大城市多于3个,且至少一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