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课堂观察剖析
关于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的价值来源
1、观课者与被观课者之间的
对话
2、观课者的自我对话
对话的过程——学习、反思、改进、提升的过程
课堂观察的三大要素
1、观察前的准备
2、观察时的记录
3、观察后的反思
观课前的准备
一、课堂观察的定义
教师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设计观察工具,通过记录课堂观察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探索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活动。
观课前的准备
二、课堂观察的意义
1、学校教研及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分享教学观点与教学方法、打开教学思路( “同课异构” )、加深合作( “单元研讨” ) 等
2、丰富教学手段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过程:观察他人课堂——反思自己教学行为——感悟提升教学能力
多观察:习得他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开发手段、 学习如何创设课堂氛围,并进行思想碰撞。
(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
怎样学习、会不会学、学得如何
观课前的准备
三、课堂观察的方法
(一)课堂观察的种类
1、按观察方式分类
(1)现场观察(内容:学生座位、教师行为和 班级互动情况等)
(2)非现场观察(聚焦:研究教师行为)
2、按观察目的分类
(1)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经验
发现上课老师的优点——向上课教师询问并讨教课堂成功的原因——迁移在自身课堂实践
(2)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
既有厚实的课堂教学基础,又与自己的学术经历与教学环境相匹配,往往更为持久,且有利于自己课堂教学信心的树立与巩固。
(3)以反思为目的
通过他人真实课堂的观察,影射出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与缺点——找到可以改进的缺点——探索改进的方式
观课前的准备
三、课堂观察的方法
(二)课堂观察的特点
1、目的性(带着目标观察——获得所需内容)
2、选择性(有所选择——集中观察)
3、策略性(概念的框架——理解课堂行为)
4、 情境性
(三)课堂观察的维度
1、学生学习(过程参与度、知识理解、技能训练、课堂设计对学生来说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教师教学(整体布局、环节安排、局部活动设计、教学方法手段)
3、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否体现学科特点和本质)
4、课堂文化(整体感受、互动、对话及交往)
观课前的准备
四、课堂观察前的准备
(一)课堂观察的内容准备
听谁的课?教什么内容?用的哪种教材?教的是第几课时?如果自己来上这个课会如何上?
(二)课堂观察的工具准备
1、听课记录本(课堂观察的维度;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师生活动;边听边思考,既看教也看学;适时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析)
2、学生座位表(观察教师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课堂教学,准备学生座位表、学困生、学优生的分布情况和学习习惯等)
3、观察量表
综合观察量表
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观察表
小组活动观察表
姓名
提问/引出问题
反应/回答
总计
备注
学生错误类型及教师课堂纠错情况记录
观课时,我关注......
一、对教学目标(教了之后会怎么样)和 教学内容(教什么)进行观察
1、关注教学目标
(1)目标多维,表述规范(关注单元和课时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
1)目标主体:教师→学生
2)目标维度:双基→多维
3)行为主体:抽象→具体
(2)准确把握教材功能
制定目标时既要体现课标的有关要求,又要围绕教材模块特定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开发、改造、丰富和完善,让教学目标既反映课标要求,又符合教材的内容。
(3)尊重差异,关注需求
(4)高级认知,关注过程和体验
观课时,我关注......
一、对教学目标(教了之后会怎么样)和 教学内容(教什么)进行观察
2、关注教学内容
(1)内容精准
1)预设的教与学的内容?预设的根据?
2)教师如何处理教材?是否抓住重点?
3)生成哪些教与学的内容?生成的根据?
4)教与学的内容是否基于教学主题下的教学活体?是否基于教材资源的内容?是否基于学生的能力水平?文本长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是否体现单元的统整?
(2)结构系统
1)教与学内容是否凸显本单元、本课时的主导概念、核心技能?
2)若干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
3)教与学内容有没有明显的科学性、思想性方面的错误?
(3)知识迁移
教与学内容的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