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教育哲学导言.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哲学导言概要

导言 哲学与教育 一、哲学与教育的关系:历史的回顾 二、哲学与教育的关系: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与教育的关系:学科的比较 四、哲学与教育的关系:未来的展望 一、哲学与教育的关系:历史的回顾 1.哲学词源的教化意义 西方“哲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这个词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o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Philosophia的含义是“爱智慧”。据说,西方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智者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在毕达哥拉斯看来,爱智者其人生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名利,而在于追求真理和内心的自由。从这个古老的解释来看,哲学活动的目的被认为不是为了满足世俗的功利性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超越世俗的精神性需求,即对真理与自由的追寻。 汉语历史上虽无“哲学”这个词,但是有十分相近的“哲”或“哲人”这个词汇,如“圣先贤哲”、“孔门十哲”之类的记述。《礼记?檀弓上》曾记载,“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遥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孔子这里所感慨的“哲人”,大意是指能够通晓治国理政、人伦教化因而堪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贤能之士。“哲人”的使命就在于为执政者寻找到那些治国理政、人伦教化的原则与依据——道。 冯友兰对哲学的看法 “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中国哲学简史》,第5页。) 罗素(B﹒Russell)对于“哲学”的看法 哲学本身既不给我们解决困难,也不会拯救我们的灵魂。正如希腊人指出的,哲学是为其自身需要的一种猎奇活动。(《西方的智慧》,p3) 要弄明白哲学是什么,唯一途径是去从事哲学。(p4) 人的任务之一是在世界之中生存。科学方面是考虑手段,而我们是讨论目的。人主要由于其社会性而面临伦理问题。科学能够告知他最有效地去达到某些目的,但不能告诉他应该追求的是这一个目的,而不是其他别的目的。(p420) 福柯(Michel Foucault)对于哲学的理解 哲学就是一种邀请,一种引导。它展现问题,与读者、听众一起去思考。读者和听众不要怕去使用它,不要怕让它变形。 ——《权力的眼睛》 2.哲学活动的教育起源 “欧洲哲学是在教育问题的直接压力下(在雅典人中)起源的”。早起的智者派 “把德行、政治艺术、城市和家政管理教授给青年的时候,哲学才开始研究个人和宇宙的关系,个人和某种全面的阶级的关系,以及个人和某一群体的关系;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传统和反省的关系,以及知识和行动的关系。” 教学本身促成了智者们去提出那些真正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什么是知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正义?知识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道德可教吗?正义是强者的利益吗?(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8-349.) “就哲学与教育,或教育与哲学的关系论之,……中国之哲学深蕴着教育思想,中国之教育思想体现着完备的哲理。二者关系极为密切,几乎可以说一而二,二而一,二者统一于一体之中。” (何光荣:《中国古代教育哲学》,转引自于述胜:《近30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不同理路》,载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六期) 《论语?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3.哲学家论教育 中外的哲学家在历史上均有许多的哲学论述。 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直到20世纪的罗素、怀特海、杜威、罗蒂、哈贝马斯等; 中国:先秦时期的孔子、老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直到宋明时期的张载、朱熹、程颐、程颢、王阳明以至于清末民初的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张之洞等人。 所以,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史和中国教育思想史,均需要研究思想家具体教育主张背后的哲学思考,并致力于讨论它们之间的一致性问题。 “我们能给哲学下的最深刻的定义就是,哲学是教育的一般方面的理论。……哲学乃是为审慎进行的实践的教育理论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