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发热(fever) 内容 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发热的实相和热代谢特点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目的与要求 熟悉发热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熟悉发热的实相和热代谢特点。 了解发热时机体的变化。 发热的概念 发热是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超过正常体温0.5℃时,称发热。 发热的概念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概念:来自体外或体内刺激机体产生内生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 EP)的物质,统称发热激活物(pyrogenic ctivator), 又称EP诱导物。 一、发热激活物 ㈠ 外致热源 细菌: 革兰氏阴性细菌与内毒素: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其致热源包括全菌体、 胞壁中的肽聚糖、及脂多糖(LPS)。LPS又称内毒素(ET),是最常见的致热源,难以清除,需160℃/2h才能灭活。 一、发热激活物 ㈠ 外致热源 细菌: 革兰氏阳性菌与外毒素: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其致热源包括全菌体及其释放的外毒素。 分支杆菌:代表结核杆菌。全菌体、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多糖和蛋白质均可致热。 一、发热激活物 ㈠ 外致热源 病毒:流感、麻疹、柯萨奇病毒等。其致热源是全病毒体和所含的血凝素。 真菌:白色念珠球菌等。其致热源是全菌体和菌体内的荚膜多糖及蛋白质。 其他:如疟原虫致高热。 一、发热激活物 ㈡ 体内产物 致热性类固醇:本胆烷醇酮,一种类固醇的终末代谢产物,有致热作用。 抗原抗体复合物 一、发热激活物 ㈡ 体内产物 致炎因子:如尿酸结晶、硅酸结晶等。 组织损伤和坏死产物:严重创伤、烧伤等情况,组织细胞大面积坏死,其蛋白分解产物有致热作用。 二、内生致热源 概念: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被激活,产生并释放的致热物质,称为内生致热源(EP)。 二、内生致热源 ㈠ 内生致热源的来源 单核巨噬细胞类:包括血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是主要的产生和释放EP的细胞。 肿瘤细胞: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细胞等。 其他细胞:如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二、内生致热源 ㈡ 内生致热源的种类 白细胞介素-1(IL-1):由单核巨噬细胞合成释放,致热性极强。 肿瘤坏死因子(TNF):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合成释放。 二、内生致热源 ㈡ 内生致热源的种类 干扰素(IFN):IFNα和 IFN γ可以致热。 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合成释放,致热作用弱于IL-1和TNF。 其他:IL-2、IL-8等。 二、内生致热源 ㈢ 内生致热源的产生和释放 外界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与产EP细胞结合→产EP细胞的激活→基因调控→EP的产生、释放。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㈠ 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含温度敏感神经元,对外周和深部温度息进行整合。 负调节中枢:中杏仁核、腹中膈、弓状核。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㈡ 致热信号进入中枢的可能机制 EP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进入脑内 EP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 EP通过迷走神经将信号传入中枢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㈡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体温的正调节介质 前列腺素E(PGE) 环磷腺苷(cAMP)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㈡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体温的正调节介质 Na+/Ca2+比值:EP→下丘脑Na+/Ca2+比值↑ →cAMP ↑ →调定点上移,此为多种致热源引起发热的重要途径。 其他: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一氧化氮等。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㈡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体温的负调节介质 精氨酸加压素 黑素细胞刺激素 脂皮质蛋白-1 其他:尿中的一些发热抑制成分等。 第二节 发热的实相及热代谢特点 一、体温上升期(寒战期) 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水平引起的调温反应。 热代谢特点:原来的正常温度成为冷刺激,皮肤血管收缩、血量减少;同时寒战和物质代谢增强,使产热>散热。 临床表现:畏寒、寒战、鸡皮样皮肤。 二、高温持续期(热稽留期/高峰期) 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增加散热。 热代谢特点:中心温度与体温调定点水平适应,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平衡。 临床表现:皮肤发红、口唇干燥、酷热感。 三、体温下降期(出汗期) 发热激活物被控制或消失,EP及增多的中枢发热介质被清除,体温调定点下移。 热代谢特点:中心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水平,皮肤血管舒张,大量出汗,散热>产热。 临床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一、代谢变化 糖代谢 交感神经+→糖原分解加强,储备减少; 糖酵解增强→大量乳酸产生,肌肉酸痛; 一、代谢变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四川省2004年肺结核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pdf VIP
-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x
- 回收、暂存、中转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项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
- 电路与电子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VIP
- 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及答案.pdf
- 第三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汽车电气装调工赛项)考试题库资料(含答案).pdf
- 国家科技创新政策汇编 202305.pdf
- 东华大学819有机化学2018年考研真题.pdf
- 精品推荐企业财务制度通用版汇总.docx
- 2016年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819有机化学考研真题.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