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甫诗五首--李修改概要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换位思考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对写法”,就是明明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并不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对妻子担心、思念之情,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问: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答: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 “只独看”:更显“闺中人”孤独、冷清、无助 一是说儿女年幼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二是说儿女年幼不理解母亲看月思念父亲的心事 。 “未解忆长安”有两层意思: 思考·探究: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2、有人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请简要说明理由。 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 “湿”写云鬟沾湿,“寒”写玉臂寒冷,表现了妻子对诗人的忆念之深而“独看”之久。“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反照诗人看月之久,忆念之深的痛苦现实;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情深爱切,思念之苦、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这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己的处境而忧心时,诗人不免伤心落泪。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诗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独看——双照 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诗眼: 独看 、 双照 1、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表达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之情; 2、“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 诗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表达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之情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独看——双照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 诗眼: 独看 、 双照 1、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表达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之情; 2、“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时,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3、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对吗? 提示:不对。诗中写个人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性。 夫妇之情父子之爱 忧国伤民悯时伤乱 (个人) (
文档评论(0)